-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2025)年3月25日報導, MarkLines調查公司公布統計資料,儘管2024年全球電動車銷量達1,137萬輛,成長率為9%,卻較2023年的30%、2022年的75%成長幅度大幅率退。
- 功率半導體對於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及家電的節能性能等用途至關重要,與人工智慧(AI)被視為半導體產業的明日之星,全球大廠原本看好電動車市場持續擴大趨勢,競相增資生產功率半導體。惟目前電動車市場成長不如預期,已造成功率半導體產業出現產能過剩及庫存增加等困境,日美歐七大廠的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平均天數,在2024年10-12月提高為99天,較上年同期增加18%。
- 此外,中國廠商的崛起也造成負面影響,其中比亞迪(BYD)從2024年初開始啟用功率半導體工廠,不再從瑞薩電子採購;粵芯半導體技術(CanSemi)也開始量產高性能產品。
- 受到上述因素影響,歐美龍頭大廠紛紛開始裁員,其中市占率首位的英飛凌宣布裁減1,400人及調整1,400人職務,第2位的美國安森美宣布裁減約1,000人及第3位的瑞士意法半導體則實施自願提早退休方案。至於日本瑞薩電子除延遲投資計畫外,將工廠稼動率由2024年7-9月的4成調降為10-12月的3成左右,同時計劃在2025年內裁減數百人及延後甲府工廠(山梨縣甲斐市)於2025年啟動量產功率半導體計畫。
- 同樣地,裁員趨勢也波及零組件及材料產業,生產功率半導體用晶圓(基板)的美國Wolfspeed公司,已決定在2025年內解雇約1,000人,相當於員工總數的2成;日本SANKEN電氣將原訂2024年內啟動的電動車驅動裝置用功率半導體組裝複合零件的增產計畫順延約2年;住友電工則撤回在富山縣興建半導體材料新工廠及兵庫縣工廠增設新生產線等計畫。
- 儘管日本企業在功率半導體技術方面頗具優勢,但在規模及資金充裕方面,遠不及歐美企業的實力,綜觀日本三菱電機、富士電機及羅姆(Rohm)等三大廠的總市占率僅約11%,低於英飛凌的20%。爰值此攸關存亡之際,日本企業為打破困境、減輕投資負擔及提高競爭力,衍生共同進行設備投資趨勢,其中東芝與羅姆宣布投資3,800億日圓於工廠建設,DENSO除對富士電機投資2,100億日圓外,亦計劃對羅姆投資及建立合作關係。
- 資料來源:パワー半導体、日米欧で投資抑制 EV不振でルネサスなど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ZQOUC1806M0Y4A111C2000000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