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協會盼馬國政府准許聘請在馬國就讀相關科系之外籍學生,以解決勞力匱乏問題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根據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協會(MSIA)統計數據顯示,新冠疫情期間正值馬國數位轉型期,同時「零工經濟」崛起,導致許多工廠員工轉行,造成各類員工短缺。疫情期間,居家辦公的員工紛紛購買設備,致半導體和電子設備等需求增加。為了應付需求,工廠開始擴充並願聘請更多員工,惟卻面對請不到員工的困境。

 

目前馬國嚴重缺乏工程師,僅電子半導體產業就有15%至20%的工程師外流至他國,剩餘的80%中,有50%的電子與電機工程師因無法達到招聘廠方的要求而不獲聘請,剩餘的工程師則因缺乏技術知識和軟技能而無法就業。在這種情況下,加速引進該產業員工及專才已迫在眉睫,然而馬國工業領域員工嚴重短缺,儘管政府已允許業者聘請有經驗的外籍員工,惟無法平衡供需,業者為此要求政府允許聘用應屆的外國畢業生。

 

該協會(MSIA)主席王壽苔建議馬國政府,批准電子半導體產業聘請在馬國就讀的外籍學生,尤其科學與工程科系學生,以克服勞力匱乏問題。渠舉美國、澳洲及新加坡為例,前述國家皆聘請了外籍員工,但並未影響國內就業機會,反而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根據該協會於2021年11月的調查顯示,有80家企業表示,2022年需要超過2萬3,000名各類別員工,其中作業員占1萬5,000名、工程師(4,000名)、行政人員(1,500名)及技術員(2,500)名。前述員工尚未涵蓋馬國投資發展局(MIDA)頃發布電子產業所需員工的數據。至於聘請外籍畢業生的薪資,一般外籍專才薪資要求為5,000馬幣(約1,122美元),而馬國應屆畢業生則為4,000馬幣(約897.46美元)。

 

王主席認為,儘管聘請外籍學生將可能剝奪國內畢業生的就業機會,但電子半導體產業仍欠缺員工,馬國政府可讓在馬國就讀的外籍學生先工作2年,倘企業願意聘請他們,則可轉為正職員工。該協會期盼馬國政府加速及簡化聘請外籍員工的申請程序,採用更有效及彈性的方式,讓外籍員工根據自身條件提出申請,這樣一來公司也可縮短篩選員工的時間。

 

該協會為解決馬國勞力短缺問題,於3年前與隸屬馬國理科大學的臂膀公司USAINS控股機構合作,由後者負責再培訓百餘名半導體產業所需的電子工程師,其中有121人完成培訓及安置,都有良好的表現。該協會本年亦透過馬國政府的Penjana HDRF培訓計畫,培訓了兩批與工程系相關的畢業生和失業工程師。除上述培訓計畫外,該協會亦在工廠內設置學院,讓中五畢業生參與為期18個月的培訓課程,在符合獲聘資格後,便可任職技術員。

 

王主席直言,馬國擁有優越的策略性投資的地理位置、並有50年的工業經驗及人才,唯一不足就是員工短缺。同時,馬國須維持競爭力,提升效率及減少繁文縟節的申請程序,以吸引外資進駐。渠認為最低薪資制已衝擊馬國電子產業。從最低薪資1,200馬幣(約269美元)上漲至1,500馬幣(336.5美元),薪資開銷增加25%,再加上另須繳付社會保險及公積金等,整體開銷增加35%。受到最大打擊的是國內企業,因跨國企業大部分員工的薪資早已超逾1,500馬幣,並可自行吸納額外支出,但國內企業需與客戶重新商討產品價格以提高利潤,進而補貼上揚的成本問題。

 

王主席認為,檳城州工業化邁入50週年,組裝和測試後端與自動化是檳城州半導體產業的強項,已有穩定的生態系,應宣揚檳城州的強項,爭取讓世界各國的工廠到檳城州設廠。近年來吉打州居林高科技園區雖一直發展,然檳吉兩州的距離非常靠近,檳城州有生態系和服務等供應鏈可支援吉打州,雙方可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