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槤產量龍頭州柔佛迎來一批批新農戶進場,預料在未來的6至7年間,全柔現有的榴槤種植面積將翻倍增至約5萬公頃,連帶促使榴槤總產量進一步翻倍增加至逾20萬公噸。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資料,柔佛州在2020年生產11萬7365公噸榴槤,是我國出產最多榴槤的州屬。截至今年7月,全柔的榴槤種植面積已達到2萬5,004公頃,這比起6至7年前的種植面積,已翻了一倍之多。
目前,全柔共有3萬1255名榴槤農,柔佛州農業局發展部放眼今年可生產超過12萬公噸榴槤,銷售額預計超過220萬令吉。
榴槤園面積亦翻倍
馬來西亞果農總會署理會長羅進益表示,由於近年來不斷有新農戶進駐榴槤種植業,他預測,在未來的6至7年,全柔的榴槤種植面積將翻倍增至約5萬公頃。羅進益也是柔佛州果農公會會長說,疫情過後,看准農業發展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榴槤出口商機擴大,以致近年來榴槤業也湧入不少新農戶。
他表示,尤其柔州地理位置優越,地大人廣,是種植業的天堂,加上雨水充足,令開發榴槤種植業的計畫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這裡,除了吸引集團性投資,進場種榴槤的農友也越來越多,新農戶中,很多都是外行人,他們多半是祖輩或父輩擁有土地的年輕人,有些則是當做副業投資。
油棕小園主或改種榴槤
依照油棕價格下滑的趨勢來看,羅進益推算,在接下來幾年很可能出現小園主推掉油棕芭,改種回榴槤樹的浪潮。
他分析道,這與約20年前,即2000年左右的情況類似,當時基於榴槤產量供過於求,價格一直屢跌新低,小園主在盈利大減之下紛紛推掉榴槤樹,大事改種油棕。
「而眼下棕油價格在短期內大幅度下挫,很可能推動小園主推掉油棕芭,改種榴槤,促使榴槤種植面積激增。 以前小園主是推掉榴槤,改種油棕,現在的情況就是風水輪流轉,推掉油棕樹,改種回榴槤,這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但也有可能許多小園主堅守油棕業,不會輕易改種回榴槤。」
羅進益坦言,由於經濟低迷,目前很多小園主仍在觀望階段,不敢貿然說改種就改種,畢竟種植業人力吃緊,也不是全部人看好榴槤業的前景。
須朝工業化發展 「契約農業」 值得推動
羅進益強調,各行各業面對人力不足的情況已久,尤其是種植業,若要擺脫人力資源問題,農業朝向工業化發展,也將是解決問題的上策。他認為,「契約農業」是值得推動的專案,即把荒廢的土地「 造林」為榴槤園,讓小園主與資本家及種植公司以合作模式生產榴槤。
羅進益指出,有些人只有土地,沒有資本;有些人則有土地也有資本,但卻苦無種植技術,「契約農業」 正好可以促成種植計畫,甚至還可以確保銷售市場方面的保障。
農業教育引進校園 挖掘耕食技能人才
為了與崛起的越南和印尼競爭, 馬國果農公會推行農業教育,把農業帶進校園,讓學生儘早參與農產品從生產、加工處理至烹調過程,從中挖掘耕食技能人才。
羅進益透露,果農總會與馬來西亞菜農總會甫於本月16日,與柔佛州新文龍中華中學簽署農科教學實驗場合作備忘錄,積極推動產學合作及打造學生實習平臺。
他說,此舉能培養更多學生參與水果和蔬菜種植,讓學生透過農耕的勞動體驗,加深對農產品從生產、處理至烹調過程的瞭解。
果農總會邁向智慧農業
隨著進場的農戶越來越多,為了確保榴槤產量不會再出現供過於求,以致價格暴跌, 馬國果農總會已做好準備,力求改變原有的農業形態,全面推動,朝向智慧農業邁進。
羅進益說,柔州盛產榴槤的縣屬是東甲、昔加末、峇株巴轄及麻坡。官方資料顯示,截至今年5月,柔州榴槤的出口量已達217噸,而官員向他披露,州內一些地區出現榴槤產量過剩的情況。
他認為,榴槤業必須向油棕業看齊,當國內的油棕業已全面工業化,榴槤業也必須打造下游工業,以便形成產業鏈。
「如果榴槤產量太高,只要市場有訂單,就能製造加工榴槤食品,如製造榴槤醬、榴槤餡或者榴槤果乾,以避免榴槤滯銷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