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投資、貿易暨工業部(MITI,簡稱貿工部)副部長劉鎮東於接受「南洋商報」專訪時表示,受到氣候變遷及美中貿易戰等因素影響,許多企業放棄追逐廉價生產地,轉而重視多元生產地及穩定之供應鏈,馬國因能滿足這類需求,已成功吸引部分外資轉移投資目標進駐馬國,轉而進駐該國設廠。
劉副部長表示,2020年前,生產成本是企業唯一關注課題,因此積極降低成本,往最便宜之生產地,如今管理風險則成為企業最關注之課題。對國內外企業而言,馬國屬於優質投資地點,具備種種優勢,足以吸引外資進駐馬國。過去全世界競相前往中國大陸投資製造業,歐美國家根本未將東南亞,尤其馬國、印尼放在眼裡,但隨著局勢改變,歐美企業如今更認真看待不同國家間之差異。
劉副部長認為,馬國就業人口教育水準高於周邊國家,在東協國家中,只有新加坡及馬國採用英國法系,這對許多企業而言更具保障。語言能力方面,馬國公民可說英語、華語及其他語言;此外,馬國的二個港口,分別為巴生港與柔佛州丹絨柏勒巴斯港(PTP),以及新加坡港皆靠近馬六甲海峽,且皆列入全球前15大港口,俱備龐大貨櫃處理量,航程涵蓋主要貿易國家。
劉副部長表示,美中貿易戰延燒間接為馬國提供第二次經濟轉型機會,讓馬國在新供應鏈重組情況下,找到屬於本身的定位。馬國於1997年歷經亞洲經濟風暴、1998年時任副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被捕事件引發政治動盪及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導致馬國經濟在過去25年發展裹足不前。1997年亞洲經濟風暴後,金融市場銀根緊縮、製造業與中小企業融資艱難,且國家很長時間經歷不穩定。更關鍵的是,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直到美國總統川普就任的17年期間,全球各國均爭相湧進中國大陸投資設廠,促使馬國在該段時間提前面對去工業化,製造業投資素質及數量皆往低端發展,中小企業多長期低端生產,無法吸引高增值投資。
馬國首相安華於本(2023)年7月27日推出「昌明經濟」(Madani Economy)政策時指出,馬國於60至80年代平均取得7%經濟成長率,1980至1997/1998年平均年成長率為7%,惟1997/1998年至今,國家經濟平均年成長率僅4.5%。
劉副部長強調稱,檳城州係馬國經濟第二次起飛之重要引擎之一,峇都加灣(Batu Kawan)生產的半導體晶片相關產業鏈,將促使馬國半導體產業再提升。馬國享有全球主要半導體封裝測試中心地位,全球晶片市場占有率達13%。先前只有電器、電腦、手機使用晶片,如今電動車晶片需求旺盛,顯示半導體產業存在巨大發展潛能。隨著電動車逐漸普及化,造車業需要許多晶片。過去馬國在晶片製造業只從事後端業務,倘馬國從事前端業務,該國晶片產業可望再翻滾數倍。
馬國經濟第二次起飛,其中一個最重要推手為峇都加灣,包括檳城州、吉打州南部,甚至是霹靂州北部;北馬經濟走廊會是電子電機,特別是晶片產業鏈帶動經濟起飛的地區。自2017年起,進駐峇都加灣電子及電機產業的廠商非常多,過後再伸延至居林(Kulim)。基於美中貿易戰延燒,部分在中國大陸設廠的外資已開始轉移至東協地區,目前馬國接獲許多電子、電機及半導體投資廠商之諮詢,洽商工作尚在進行中。
從新冠疫情至今,馬國在過去3年的外人直接投資創下歷史新高,主要集中在電子、電機、電氣、資料中心及航太產業等。全球航太產業在疫情後重新崛起,加上俄烏戰爭爆發,部分飛機生產地轉而製造軍機,須將部分業務外包給馬國在內的國家代工。電動車則是崛起的下一個領域。接下來,綠色能源是快速成長的領域,除現有建築物使用太陽能,部分工廠亦提升對再生能源之需求
劉副部長呼籲企業應善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以優惠稅務出口產品。前述二項協定有助提高對外貿易績效,若企業未從事出口,隨著貿易開放後,外國產品將以相對較低稅務或豁免關稅方式進入馬國市場,反而變成本地企業之競爭對手。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