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投資、貿易暨工業部 (MITI,簡稱貿工部)副部長劉鎮東頃於國會表示,該部決定自2023年8月15 日起實施為期兩年的暫停令(涵蓋所有查詢、現有申請評估、新申請、許可證轉讓、擴展、製造許可證正規化與多樣化,以及根據1975年工業協調法令(第156條文),為鋼鐵產業的製造活動(包括非鐵金屬回收活動)頒發生產執照(ICA10),以便重新評估,並因應國內鋼鐵產業面臨之挑戰,倘有關執照之申請係支援「2030年新工業大藍圖」 (New Industrial Master Plan,簡稱NIMP2030)措施,則可考慮豁免;這包括生產高附加價值複雜鋼鐵產品計畫,並配備碳捕捉、利用和封存(CCUS)等低碳/減碳技術。
此外,任何新的製造許可證申請亦將根據 NIMP 2030 所設定之 12 個參數進行評估。儘管如此,馬國政府目前仍在敲定相關評估標準的進一步細節。
同時,劉副部長預測東南亞鋼鐵產能將提升,馬國政府須與中國及該地區其他國家討論,以解決該地區鋼鐵產業面臨的嚴重產能過剩問題。去(2022)年中國鋼鐵總產能為10億公噸,但使用量僅9億公噸,造成中國鋼鐵產能過剩,且中國營建業不景氣情況猶存。2021年東南亞鋼鐵產能為7,500萬公噸,但至2026年,該區域鋼鐵總產能預計將增加兩倍至1.5億公噸。
劉副部長續稱,馬國貿工部透過馬國對外貿易發展機構(MATRADE)認真對待出口公司的發展,特別是微型、小型和中型企業(MSME),以拓展出口市場。該方法的目標是增加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自由貿易協定(FTA)下市場之出口。馬國政府將與其他尚未與馬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包括歐洲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進行討論。此外,政府對政府(G2G)方式對於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半導體產業被視為策略性產業。荷蘭首相呂特(Mark Rutte)率領25名半導體與科技業企業家於本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赴馬國進行正式訪問。馬國與荷蘭同意建立半導體產業的 G2G 對話。
另一方面,馬國鋼鐵產業聯合會(MISIF)總會長林鴻泰指出,馬國許多鋼鐵產品確實面對產能嚴重過剩挑戰,馬國貿工部宣佈落實為期2年之凍結措施,該聯合會將之視為一項積極政策。馬國在螺紋鋼、建築線材與冷軋等鋼鐵產品皆面對嚴重產能過剩,但另一個特殊情況是馬國未生產熱軋鋼捲(扁鋼)產品,該產品主要以進口為主。
馬國製造商聯合會總會長蘇添來認為,馬國政府不應全面凍結鋼鐵生產執照,尤其不應針對下游和高附加價值鋼鐵產品,否則將影響相關業者的擴充計畫。馬國本地鋼鐵每年總產能達2,000萬公噸,但使用量僅約800萬或至多900萬公噸,尤其經歷新冠疫情和行動管制措施後,國內營建業工程計畫銳減。馬國亦面對扁鋼產品進口量過多的問題,如從越南與中國進口。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