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經濟發展概況
過去幾年受疫情、烏俄戰爭等因素干擾,烏干達經濟承受住了一次次衝擊,已經顯著復甦,GDP成長率從20022財年的4.7%推高至2023財年的5.3%。烏干達近年發現油田,大力推動的原油開發專案致資本進口增加,導致經常帳戶赤字從 2022 財年佔 GDP 的 7.9% 增加到 2023 財年佔 GDP 的 8.7%。
從中期來看,隨著烏干達銀行(BOU)持續放鬆貨幣政策,政府主要依靠稅收和削減成本措施來彌補赤字,烏干達經濟預計將以每年6%以上的速度增長。旅遊業的復甦、政府為實現出口多樣化和促進農業工業化所做的努力,以及支援原油銷售的投資,將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
貿易概況
烏干達近年來持續保持其外匯和貿易政策的開放性。然而,2023年5月通過的《反同性戀法案》(AHA),導致烏干達在2024年遭美國暫停《非洲增長和機會法》(AGOA)優惠資格,但影響不大,烏干達根據《非洲增長和機會法》的出口由於運輸成本高而較低,美國對烏干達商品需求低以及出口能力不足,烏干達2022年出口的貨物價值為1,060萬美元。烏干達和美國沒有自由貿易協定(FTA)或雙邊投資協定(BIT),但烏干達受惠於是東非共同體(EAC)和東南非共同市場區域組織(COMESA)的成員,美國分別和東非共同體(EAC)及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COMESA)於2008年和2001年簽署了《貿易和投資框架協定》(TIFA),2018年11月28日,烏干達也正式加入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AfCFTA)的協定,透過不斷融入區域經濟體的努力,烏干達經濟仍持續蓬勃向上成長。
根據國際貿易管理局國家商業指南,出口到烏干達的前五大機會如下。
- 擴大自由市場經濟:在 COVID-19 爆發前,烏干達的 GDP 平均增長 5.3%。在疫情封鎖期間,經濟成長率平均下降到 3.7%,但目前正在復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未來三個財政年度的平均增長率為6%。
- 龐大且迅速擴大的消費市場: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烏干達有一半的人口在15歲以下,近五分之四的人口在30歲以下,是世界上年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 充滿活力的農業市場:烏干達大部分地區一年兩期收成,擁有肥沃土地和宜人天氣,烏干達的人口從事農業至少佔68%。
- 新興石油工業:預計烏干達將在2025年出口第一批石油,估計可採石油量為14億桶。兩個主要參與者是世界六大石油公司之一法國TotalEnergies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海油)。據推估,石油巨頭將投入約100億美元的前期開發資金,包含建設35億美元的出口管線、成品油管道、中央加工設施和價值45億美元的煉油廠等基礎設施專案。
- 東非共同體關稅同盟:烏干達加入東非共同體關稅同盟允許向東非共同體市場免稅出口,該市場擁有2億多人口。
區域經濟整合
烏干達是東非共同體(EAC)和東南非共同市場區域組織(COMESA)的成員,2018年也正式加入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AfCFTA),不斷整合加入區域經濟體,讓烏干達的貿易持續熱絡,經濟動能強勁。
- COMESA (Common Market for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 1994年成立的東南非共同市場。擁有 21 個成員國,人口近 5.83 億,國內生產總值 8,050 億美元,全球貨物貿易額達 3,240 億美元,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區域經濟組織。東南非共同市場形成了一個重要的內部和外部貿易市場,與東南非共同市場進行貿易使烏干達出口市場多樣化,提高傳統產品的價值,從而抵消其他地方的出口需求不足。
- EAC (East African Community) – 東非共同體(EAC)的總部設在坦尚尼亞Arusha,是一個區域組織,由8個夥伴國家組成:索馬里亞聯邦共和國、蒲隆地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肯亞共和國、盧安達共和國、烏干達共和國和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於2000年加入東非共同體,也是該組織的創始成員之一。烏干達積極參與貿易、合作和東非共同體的努力,有助於促進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目前,東非共同體的輪值主席為南蘇丹。
- AfCFTA (African Continental Free Trade Area) - 組成非洲聯盟 (AU) 的 55 個國家和八個區域經濟共同體共同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AfCFTA,為非洲大陸建立一個單一市場。其目的是提高非洲在國際市場上的商業地位,並允許貨物和服務在整個非洲大陸自由流動。
2018 年 11 月 28 日,烏干達正式批准加入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 (AfCFTA) 的協定,這是一項旨在改善整個非洲大陸經濟一體化的重大貿易努力。然而,烏干達仍然需要克服一些障礙,這些障礙包括分配給研發(R&D)的少得可憐的資金。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0年烏干達的研發支出佔GDP的比例不到0.5%。與其他國家相比,這是極低的。此外,烏干達製造商品和服務的能力有限,且缺乏將原材料提供附加價值或轉化為成品的基礎設施,另外,烏干達須持續進行改革以最大限度地發揮AfCFTA的好處。
烏干達輻射市場廣大,除身處東非共同體(EAC),亦為非洲東南部共同市場(COMESA)及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AfCFTA)成員,產品進入其他成員國享有優惠待遇,加上位處東非心臟地帶、氣候良好、政治局勢穩定、市場自由化程度高,對外國投資人幾乎沒有產業、投資比例等限制,且資本和利潤可自由進出、貨幣可自由兌換、勞工成本低、宗教因素影響較小等因素,顯示烏干達市場潛力及商機無限,我商可多加善用烏干達的優勢,布局非洲,放眼世界。
外人投資情形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如烏干達,外國直接投資對於促進經濟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因為它使當地經濟更容易吸收新技術、就業、技能和資金。由於多年來外國直接投資的顯著增加,烏干達現在是東非共同體外國直接投資的第二大受益國。依據聯合國UNCTAD 2023年世界投資報告資料顯示,2022年,烏干達吸引外人直接投資金額為15.26億美元,較前一年11億美元成長38.7%,投資烏干達的跨國企業包括南非MTN集團、中國中海油公司、英國Tullow Oil公司、法國TotalEnergies Group及家樂福、南非標準銀行、英國渣打銀行等。
烏干達政府為吸引外人投資,採取一系列措施,舉例如下:
- 政府對工業投資的激勵措施包括對工廠設備提供75%的進口關稅折扣,這對外國投資者建立工廠或其他工業設施非常有利。對於新企業來說,在四年內折舊啟動支出可能會減輕其財務負擔。與培訓、研究和礦產勘探相關的費用都可以完全從稅收中扣除。
- 合夥企業和外資擁有權:根據烏干達法律,企業可以完全由外國人持有。外國投資者與烏干達人合作沒有任何限制。允許外國投資者購買烏干達當地企業的多數股權。
- 未開發的外國投資潛力:烏干達有大量未開發的外國投資機會,比方說服務業多元化,服務業佔2009年至2019年所有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31%,金融業從中受益匪淺。
參考資料:
- The World Bank In Uganda Sep, 2023 Uganda Overview: Development news, research, data | World Bank
-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 Oct, 2023 Uganda - Market Overview (trade.gov)
- Trade in the African Continental Free Trade Area Could Expand Uganda’s Economy Dec 15, 2020 Trade in the African Continental Free Trade Area Could Expand Uganda’s Economy (worldbank.org)
- Uganda’s foreign Investment, 2022 Ugand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USD bn) - FocusEconomics (focus-economics.com)
- OEC World 2022 Uganda (UGA) Exports, Imports, and Trade Partners | The Observatory of Economic Complexity (oec.world)
- Investor One Stop Centre (OSC), Uganda Investor One Stop Centre (OSC) - Uganda Investment Authority
- African Regional Integration Index (ARII) Uganda - ARII (integrate-africa.org)
- Development Policy and Performance Portal, Uganda The Common Market for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COMESA) | Development Policy and Performance Portal (finance.go.ug)
- East African Community Setting Up and Operating an Investment in Uganda (eac.int)
-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Uganda: An untapped opportunity for economic recovery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Uganda: An untapped opportunity for economic recovery (worldban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