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媒體DW AKADEMIE本(110)年8月31日新聞報導,針對歐盟執委會規劃2035年起新車全面「零排放」,捷克總理Andrej Babis表示,歐盟氣候目標應以理性不傷害產業方式進行,而非基於意識形態。產業人士表示,車輛產業一向是捷克經濟發展的核心,約占工業產值26%,GDP 9% 以上,歐盟的「55套案」(Fit for 55)將直搗捷克終結共產政權後之經濟發展模式(也就是外國投資人利用捷克廉價勞力帶動捷克經濟發展之方式),儘管挑戰巨大,但必須面對並進行革命性改變。
捷克係斯柯達(Skoda)、現代(Hyundai)及豐田-標致-雪鐵龍 (TPCA)三家車廠之生廠基地,該等車廠均推出幾款電動車 (EV) 或混合動力車,但進度似有落後跡象,例如斯柯達目標是2030 年前,歐洲市場汽車銷售之一半以上是電動車,惟其母公司德國福斯汽車設定目標為 70% 。
斯柯達表示正將其母國捷克發展為「電動移動」(electromobility)樞紐中心,未來10年計畫將捷克境內3個工廠打造為電動車生產中心。至於其策略內容,捷克車輛公會表示,代工廠(OEM)的計畫一向是最高機密。許多捷克主要汽車或零組件製造商為外資擁有,意即策略性決策由母國決定,惟捷克投資局卡羅琳娜·科尼卡羅娃女士 (Karolina Konicarova)表示,捷克分公司正積極說服總部放手讓其發展電動車計畫。
車輛產業專家強調,轉型的挑戰可為機會及風險,捷克產業的升級將帶動研發和其他高附加價值服務,並促進整體經濟現代化。捷克車輛公會表示,我們處於賽跑的起始點,電動車市場仍在發展初期,我們還有機會,尤其許多國家正忙於處理疫情,但需要政府的全面支持。
捷克政府「交通 2020+」政策預計 2026 年前將投入 5000 萬歐元,與企業與捷克學術界進行科技合作,以支持永續交通的創新。業內人士表示,捷克政府亦應推出鼓勵民眾購買電動車措施,例如購車補助及強化充電站設置。捷克政府已承諾自72 億歐元歐盟復甦和韌性基金中,提撥12 億歐元用於永續和乾淨運輸移動項目。
捷克各界對政府支持建造20 億歐元的電動車電池廠計畫寄予厚望,依據相關消息,該投資計畫正與福斯洽談中。業界人士表示,該電池廠計畫發展結果將對捷克在電動車轉型扮演之關鍵角色釋出強烈訊息,另提醒捷克政府應確保完善的電池供應鏈及相關研發的支持。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