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新風暴下的亞洲佈局:東南亞與南亞經貿與投資趨勢解析研討會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來文單位:外貿協會台中辦事處

標題:「關稅新風暴下的亞洲佈局:東南亞與南亞經貿與投資趨勢解析

研討會」活動報導

日期:114/05/22

撰稿人:林慧綺

內文:

 

隨著全球地緣政治情勢日益緊張,關稅政策逐漸成為各國政府調控貿易與經濟結構的重要手段。美國總統川普自2025年初重新執政後,以極具侵略性的關稅政策推動「公平貿易」、「製造業回流」及「國安自主」等多重目標,導致全球經濟局勢出現劇烈震盪,企業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下面臨諸多挑戰。以下從全球經濟情勢、美國關稅政策影響、東協與南亞的經貿趨勢,以及企業應對策略等面向進行分析與總結。

 

美國關稅政策的多重目標與市場影響

根據IMF與Bloomberg 2025年最新預估,全球經濟成長率將從2024年的3.3%下滑至2.8%。美中關係緊張與美國單邊關稅政策的推動,導致貿易壁壘升高,消費與投資信心受挫,進一步拖累經濟動能。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其成長率預估僅為1.4%,對全球經濟造成下行壓力。在通膨方面,全球多數國家已見趨緩現象,惟美國因政策不確定與關稅轉嫁效應,通膨壓力仍居高不下,預估CPI年增率為3.1%。

美國此次實施對等關稅的核心邏輯為針對貿易逆差來源國,課以相對應比例的關稅,稅率依「逆差/進口額」計算後折半。例如對臺灣徵收32%、越南46%、印度26%等稅率。惟目前暫緩90天,統一維持10%稅率至7月8日,給予各國談判空間。

川普政府藉關稅追求以下目標:「貿易平衡與談判籌碼」,要求貿易夥伴開放市場、增加對美採購;「國安戰略與製造業回流」,聚焦於半導體、鋼鋁、汽車等產業重返美國;「財政收入來源」,關稅收入成為國內減稅的替代方案;「邊境安全考量」對鄰國如墨西哥施壓以控制非法移民與毒品問題。這類高度不確定的政策操作,使企業難以做出長期投資決策。

 

金融市場與匯率反應

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促使資金尋求避險,日圓與歐元成為升值焦點。預估日圓將升破140,主要受市場對美元資產信心下降及日本升息預期支撐。人民幣則因中美關稅暫緩與中國政府穩定匯率政策將在7.2至7.3之間震盪。台幣短期內升值趨勢趨緩,惟中長期仍有升值潛力,主因在於臺灣強勁的國際淨資產地位與資金回流壓力。

 

東協與南亞經貿布局的新動能

全球供應鏈重組已非新鮮議題,但美中對抗升溫與美國關稅再加碼,使「China+1」布局更為急迫。臺灣企業已積極轉往東協與印度擴張據點,越南:憑藉資通訊產品優勢成為主要出口國,對美貿易逆差高達千億美元,且與美積極談判,預期可望降低關稅壓力。印度:擁有龐大市場與製造潛力,蘋果已將部分iPhone生產移至當地,亦與美展開三階段貿易談判。泰國與馬來西亞:分別在汽車製造與半導體封測領域具優勢。整體而言,東協與南亞地區經濟成長率普遍優於中國,2025年預估如印度6.2%、越南5.2%、印尼4.7%等,對外資具高度吸引力。外資直接投資(FDI)持續創高,新加坡亦憑藉其金融樞紐地位吸引大量資金流入。

 

匯率與利率風險管理:金融避險工具的重要性

面對關稅新常態與亞洲供應鏈重組趨勢,企業在南亞與東南亞布局時,須重視匯率與利率波動帶來的營運風險。各國如印度、印尼與越南等地基準利率普遍偏高,導致企業融資成本上升,成為海外營運的重大挑戰。大型跨國企業如鴻海與廣達已透過遠期外匯(DF)、無本金遠期外匯(NDF)與換匯換利(CCS)等金融工具,有效控管匯率與利率風險,穩定資金調度與成本。

案例顯示,企業可利用NDF鎖定印度盧比等波動貨幣匯率,避免帳面匯損,亦能透過CCS降低當地借款利息,節省大量資金。企業於投資前應妥善規劃資金結構,靈活運用衍生工具對沖風險。

 

結語

美國關稅政策已由單一制裁手段演變為長期常態性工具,未來全球經貿格局將更趨複雜與區域化。對企業而言,掌握政策動態、分散風險布局、靈活運用政策工具,將是決勝關鍵。臺灣應憑藉其產業技術優勢與國際資本靈活性,在亞洲新興市場中尋找轉機,持續強化全球競爭力。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