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白氏淨零轉型專題(3)】認識碳定價國際趨勢 將減碳化為企業成長助力(上篇)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於10月31日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聚焦在2030年甲烷減排三成、終結森林砍伐、發電去煤炭化、碳定價與碳交易等重點。近200個國家代表經過15天馬拉松談判後達成協議,各國需在明年底前強化「2030年減排目標」,致力於分階段削減「未使用碳捕捉技術的燃煤發電」,淘汰「無效率的化石燃料補貼」。產煤大國澳洲承諾,將在2030年前減少26%至28%的溫室氣體排放;用煤大國中國與印度最終要求協議中的「逐步淘汰」(phase out)改成「逐步減少」(phase down);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中國與前五大甲烷排放國俄羅斯均未出席大會,為全球減碳增添變數!

減碳與經濟、永續與民生,持續在全球各地拉扯,而碳定價已經成為全球政府與企業關注的議題,台灣在2015年「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已將碳交易入法,歐盟則預計在2023年試行全球首個碳關稅計畫;而根據世界銀行報告的資料,全球853家企業已著手進行內部碳定價,1,159家企業預期兩年內施行![1]可以預期的是,在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碳費、碳稅和碳交易等碳定價關鍵字,都將持續牽動跨國企業、產業供應鏈與中小企業!
  
全球減碳趨勢 牽動經濟民生 
減碳與經濟、民生的拉鋸戰正在中國、美國與印度上演。中國是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國,為了達到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祭出控管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兩種指標的「能耗雙控」政策;今年9月進一步發布《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導致地方突擊式停產限電。然而11月起卻迎來強降溫寒潮天氣,影響人民生活,只能全力增加發電供熱用煤供應。
 
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碳排放國,總理莫迪在COP26承諾,將於207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這是印度首次設定淨零碳排目標,然而,印度逾半電力來自燒煤,要達成目標實屬不易。減碳在美國則是經濟議題,對於煤炭、天然氣與石油的生產大州而言,減碳議題嚴重影響生計,州議員串連抵制,導致氣候法案在COP26前仍在議會擱置,也使得總統拜登在COP26的承諾顯得空洞無力。
 

碳定價制度出現 以經濟誘因減碳

為了落實減碳,碳定價(Carbon Pricing)制度出現,顧名思義就是「為二氧化碳制定一個價格」,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基準作為計價單位,嘗試透過經濟誘因促進減碳,是國際公認重要的減碳策略之一。

根據2021年4月世界銀行(World Bank Group)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全球已有64項碳定價機制,涵蓋45個國家、35個州或省,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1.5%。[2]目前包括歐盟各國、加拿大、日本、中國都已經研擬碳定價,而歐盟的碳定價更在今年5月首度突破每公噸50歐元。[3]



  • 鄧白氏是全球商業數據與專業分析領導者,協助全球各地企業强化商業績效。鄧白氏數據雲透過揭露數據的洞察力,提供多種商業解決方案,幫助客戶提高營收、降低成本、管理風險,實現業務轉型,目前全球共有4,600位諮詢顧問、分析師、研究員。
  • 「淨零碳排」、「減碳」、「溫室氣體排放」計算,都只是ESG永續評量指標中E的部分。ESG 是由三個字組成的縮寫: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以及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ESG 透過可量化數據指標來定義、衡量企業健全狀態以及穩定程度。例如鄧白氏現有D&B Hoovers數據庫提供ESG三方面的分析洞察應用;在E方面,利用環保署公開資料關注客戶是否有違反相關政策法令受到污染裁罰,強化廢物和危害管理;在S方面,揭露企業組織之女性占比,以此強化人力結構並達成資訊透明,藉由雇用的多元和包容性激發創造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在G方面,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並系統性規劃、設計和落實「循環經濟」公共採購政策,檢視政府標案拒絕往來廠商名單為進入公共採購的基本門檻,企業應審慎應對供應鏈合規遵循。
  • 鄧白氏提供完整的企業永續ESG解決方案,客觀的數據建模方法,透過公正第三方角度,提供企業ESG洞察,幫助企業辨識ESG表現優異的客戶或是供應商。鄧白氏 ESG 評比與五大永續準則(包含SASB, GRI, UN SDGs, TCFD, UN PRI)同步,提供一致的基準,幫助企業兼顧短期獲利與長期競爭力。
 
林綉雯(Sophia Lin)
美商鄧白氏 ESG 趨勢分析師
陳玉真 (Abbie Chen) ChenAb@DNB.com
美商鄧白氏 ESG認證顧問

鄧白氏 ESG 評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