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國跨境電商政策迎來重大轉折。川普政府日前宣布將於5月2日取消中國與香港商品長期適用的800美元以下「小包裹免關稅」政策,未來來自這些地區的商品將全面納稅,並將徵收額外關稅。對仰賴低價直郵策略的中國平台如SHEIN、Temu等而言,無異於迎來一場結構性挑戰。
跨境銷美優勢與挑戰
然而,對臺灣出口企業與品牌業者而言,此時反倒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切入時機。由於臺灣並未被納入此次取消免稅的名單,產品仍享有800美元以下免關稅的優惠,等於在競爭激烈的美國市場上,獲得與中國賣家不同的政策優勢。與此同時美國電商平台也推出應對策略,Amazon建議臺灣企業可運用全球18個站點開拓多元商機,並提供選品分析、節慶日曆、跨站點翻譯同步工具及多國物流解決方案。而Newegg也提出可善用在美倉儲與智慧客服維持服務效率,同時調整價格與物流應對關稅變化。此外,根據Statista最新報告,美國電商市場在2025年預計達1.34兆美元(年增率為 8.22%),對於已具備品質穩定、品牌意識或具特殊設計開發能力的臺灣企業而言,正是進一步拓展美國市場、強化電商品牌布局的關鍵時刻。
為協助企業拓展跨境電商市場,外貿協會本年受貿易署委辦之輔導中小企業運用智慧科技行銷「AI助功電商市場方案」,攜手美國電商巨擘Amazon以企業運用AI工具與培訓電商技能為核心,搶佔北美B2C跨境電商新藍海,名額有限,歡迎有興趣之業者報名(https://events.taiwantrade.com/2025AIEC)。
歐洲電商平台布局特性及合規建議
除了美國市場政策轉向帶來的紅利,臺灣企業也應關注全球市場其他潛力區塊,以分散單一市場變動所帶來的風險。如歐洲目前是全球跨境電商平台佈局最密集的區域,如Amazon在全球18個站點中有10個站點位於歐洲,eBay銷售版圖也包含整個歐盟的27個國家,歐洲消費者對品質與品牌的接受度普遍較高,為臺灣業者提供穩定發展的契機。另外,最新歐洲電子商務報告顯示具備環保認證與透明供應鏈的產品在歐洲消費者中接受度提升。建議臺灣企業若欲拓展該區域,須及早符合相關規範與認證,如通用產品安全規範(GPSR)、生產者延伸責任(EPR)、產品標準認證(CE)與導入環保包裝等。
中東及東南亞市場分析及最新規範
另一方面,中東地區的跨境電商也逐步興起,特別是在阿聯酋、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線上消費力快速增長,且相較於東南亞,中東市場對價格的敏感度較低,更重視產品獨特性與品質水準,極適合臺灣具差異化或高附加價值產品的出口發展,有興趣的業者可利用Amazon與Newegg服務來開展中東地區的跨境商機。
至於過去被視為具潛力的新興市場—東南亞,近期則出現顯著政策收緊態勢。包含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國,紛紛取消或降低對小包裹的免稅優惠,如越南自今年2月18日起取消40美元以下小額貨物免稅政策,馬來西亞於2024年1月1日正式針對價值低於500令吉(約113美元) 的商品徵收 10% 的銷售稅,而印尼則自2020年1月30日將跨境電商的小額免稅額從75美元降至3美元,並強化對外國電商平台與賣家的本地化要求,如公司必須於當地註冊並擁有營業執照、設立代表處等。這些政策變動大幅提高了中小賣家的進入門檻,也為尚未深耕當地的外國業者帶來挑戰。
在全球電商政策持續動盪的背景下,臺灣企業應以更高的彈性思維因應國際局勢。無論政策走向如何,建立短期防禦機制與中長期市場調整布局,才是臺灣品牌在不確定時代中維持競爭力的關鍵。唯有及早佈局、多市場分散、品牌化經營,方能在全球電商新局中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