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保健食品產業,正從消費者需求尋找創新技術及外銷的機會,透過與國際交流合作,建立產業供應鏈,創造「臺灣品牌、臺灣技術、當地製造、當地取證」的海外新布局。
臺灣人重視身體健康,隨著人生的每個階段也出現不同的營養和保健需求,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更使得大眾的保健意識快速提升。據Euromonitor研究,2022年全球保健營養食品市場規模達8,697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為5.5%,2026年巿場規模將突破1兆美元。商家須從已具備豐富保健知識的消費者中,精準判斷客群,才能做好商品開發。
臺灣保健營養食品產值近年呈穩定成長。依據經濟部工業局資料,2018年時臺灣保健食品的產值就已達到約新臺幣830億元;再依照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的資訊,2021年保健營養食品產值約達新臺幣951億元,2022年保健營養食品產值約達新臺幣993億元,已增長約4.4%。2023年至今,愛鮮聯盟理事長龔瑞林分析,「如果將非傳統型態和傳統保健營養食品產值相加,像是雞胸肉、雞精或是果凍型和飲料型等多種形式的產品也囊括進來,絕對會超過新臺幣2,000億元。」包括乳酸菌、維生素/礦物質、紅麴、樟芝、魚油、葉黃素、酵素、特殊營養食品、運動營養品等相關類別的產值成長幅度較為顯著,大眾消費力也年年增加。
賣向全球 需致力技術規格化
中華生技醫藥行業協會理事長陳建州指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前後以增強免疫力和三高相關的產品最受歡迎,獲利高,連中醫藥行業也發展蓬勃,「疫情開始後大家很有感,中醫著重新冠病毒肺炎的預防跟治療,以及癒後的身體保養。」然而臺灣雖然有多樣且受歡迎的產品,也具優秀技術,但多仰賴進口原料,並未能將技術規格化,因此龔瑞林認為臺灣的保健食品有點「走不出去」,他解釋:「臺灣的研究團隊是世界屬一屬二,保健食品可謂食品界的護國神山,但幾千億產值竟幾乎只是內銷。」
臺灣保健食品的真正獲利主要來自通路。龔瑞林指出,「保健品主要是看成分,同樣的成分,每一家都買得到,沒有市場區隔,品牌勝出的關鍵其實就是靠廣告或通路鋪陳。因此消費者若不清楚該怎麼買,就會認大廠牌。」
若臺灣能自行製造關鍵成分,像是葉黃素和UC II等,才可能透過包裝混合和品牌成立,逐步走向海外。他也因此發起愛鮮聯盟,其概念涵蓋了健康食品、保健食品,還更廣泛地覆蓋大健康產業,「我講的健康食品是指健字號,目前有521件。其中食字號441件,而規字號,就是符合規格基準的,有80件。」要獲得健字號認證,廠商起碼要花3年的時間、投入新臺幣400萬元以上,成本太大,到後來都是大公司在做。
龔瑞林認為,「保健食品或健康食品的核心就是關鍵成分,其他則是商業行為或創意行銷。」
臺灣科學研究卓越,但國際上很少見到臺灣自己研發的保健食品成分,龔瑞林點出問題,「我們大部分在做功效研究,很少專注製程技術,產品要賣出去,不是只證明有功效,而是要能具有成本效益的生產製造出來。」
從需求找創新 推個人化營養方案
因此,臺灣的保健食品產業,正從消費者需求尋找創新方向及外銷的機會。陳建州表示,現在消費者注重天然、有機成分和無添加的保健品,許多製造商正致力滿足需求。此外,促進腸道及消化系統機能的益生菌配方,或是中草藥的提煉配方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最近已有醫師研發出由中草藥提煉配方的健康飲料,可逆轉糖尿病,使血糖值獲得明顯控制,且具有效臨床數據支持。此項產品曾出口到中國大陸和其它國家,臺灣也有診所醫生在推廣。」
依據Global Wellness Tonics Market的市調,全球保健品市場的一個突出趨勢是功能性飲料的興起,隨著功能性飲料和草藥療法受到關注,市場上也推出一系列針對不同需求的產品。
臺灣的保健食品公司、生技公司和藥局,也開始提供基因檢測或其他評估工具,推出個人化營養方案。陳建州表示,這是一個未來的趨勢,將保健食品配成一組組類似「餐包」的形式,廠商實際上是利用量測工具搭配自家保健食品,有條件地客製化,創造出營業額,「曾經有一個臺大醫院出來的藥師,在過去服務社區的經驗裡,發現民眾家中會有過期且過多的維他命,於是將保健食品做成『藥餐包』。如此可預估好每日每餐的劑量,不僅食用方便,還能減少過多的醫療資源浪費。」目前這樣的方式,成本相對較低,但由於需要一定的人力,仍在小範圍推廣當中。
另外,陳建州也指出,植物保健品和素食的保健食品在市場上日益流行,保健食品公司亦愈來愈強調科學支持和臨床研究,以證明其產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這不但能贏得消費者信任,也能滿足監管機構的要求。此外,線上銷售平臺和社群媒體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也有利於幫助消費者獲取產品資訊。
價格功能是首要 感受需要成關鍵
如今,消費者看重的保健食品面向,基本還是價格優先,若價格適合,接下來就是感受,感受對了,決勝關鍵就是效果。龔瑞林表示,「對消費者而言,第一重要的是價錢,第二是感受,這也是開發保健食品的關卡,做成非膠囊錠劑的形式,一定會重視是否好吃或好喝,例如雞精,大家首先還是考量好不好喝。第三是效果好,這就回到基本面了,有沒有效或是有沒有很快見效。但是,保健食品甚至健康食品,實際上都只是食品,不能講療效,而講求速效更是錯誤的認知。」這是一定要注意的。
陳建州認為消費者需要什麼樣的保健功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產生亞健康,就是疾病要發生的時候,或者做完體檢顯示負面指數,你就開始有動機想要吃保健品了。」選擇保健食品,當從4P(產品、價格、通路、推廣)來考量。對於產品,通常會重視品牌知名度、產品成分與包裝;價格方面,消費者看重CP值;通路方面,消費者傾向選擇易於取得和值得信賴的購物途徑;推廣方面,則重視產品本身行銷資訊的正確性,以及是否能夠提供多樣的諮詢與服務。
愛鮮聯盟將研究、生產、製造、通路等串連,希望可以整合成「保健食品的國家隊」,如此才能走向國際。龔瑞林提到,「這個就要談到布局了,第一個跟我們結盟的就是馬來西亞,第二是新加坡,我們簽了合作備忘錄(MOU),這四個面向的交流就會開始。為什麼會選擇東南亞,因為東南亞被看好大概能占未來全球保健市場的五分之一。」然而,由於馬來西亞需要清真認證,臺灣的保健食品還未能普遍取得,因此龔瑞林傾向將目光轉向越南和新加坡。
因為越南鄰近臺灣,且擁有豐富的中草藥資源,而新加坡是東協的產品規格標竿,更是發展國際市場的樞紐。龔瑞林認為應和這些國家結盟,「越南有很好的薑黃,天然無汙染。現在很缺中草藥,越南則有這方面的資源,還可以與他們發展契作,這是一種戰略。目前已經有臺灣的惠民署生醫公司與越南貫盟公司合作。」
從技術出發 保健食品海外新布局
陳建州認為,保健食品進軍海外,首先要克服目標市場的「通路、金流、物流」,並評估法規、取證、市場調查和文化差異等議題。2023年8月,中華生技醫藥行業協會(CBIA)組團參觀越南擁有GMP認證的Life Gift食品廠,這家廠商同時也是臺灣新創公司澄交生技在越南的合作生產廠商。澄交生技以臺灣自建技術平臺篩選關鍵的腸道菌,鑑定腸道菌代謝產物,並以其獨家包埋技術運用於功能性保健食品。兩家公司在越南市場的合作模式,是由臺灣做原料研發,再到胡志明市的工廠生產取證,透過經銷商在當地電視購物銷售,甚至能進一步銷往馬來西亞、新加坡和美國。
透過交流,陳建州對於臺灣保健食品廠商能夠進軍海外的方法,有更清晰的輪廓,「臺灣先生產半成品,然後在當地包裝、取證和輸出,這正成為一種趨勢。」想要進入東協,最重要就是「臺灣品牌、臺灣技術、當地製造、當地取證」,這是一條正在建立的供應鏈,亦是臺灣保健食品的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