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為避免群聚風險,擁抱大自然的戶外活動成為大熱門,相關行程逆勢成長;登山、露營是網路調查臺灣人最常參與的活動之一,水域活動投入人數也逐漸增長。
到開闊的戶外走一走,不要在空氣較不流通的室內人擠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發至今,這樣的出遊條件是不是你的心聲?
慕尼黑運動用品展(ISPO Munich)展覽總監Lena Haushofer指出,在居家辦公和室內活動受限的情況下,凸顯大自然活動對身心的重要性。根據ISPO Munich,2021財年歐洲戶外產業創下創紀錄的62億歐元銷售額,比2020年總銷售額成長了19%。
美國Outdoor Foundation《2021戶外活動參與趨勢報告》(2021 Outdoor Participation Trends Report)同樣指出,在疫情的推動下,2020年美國6歲以上人口至少參加過1項戶外活動,戶外活動參與人口為52.9%。
與國外相比,臺灣疫情控制得宜。不過根據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調查,「戶外、大自然、避開人群」是疫情下臺灣民眾出遊關鍵字;登山、露營是國人最常進行的戶外活動之一。40年戶外用品店百岳則觀察到,疫情帶動部分登山用品需求成長,例如登山背包銷售成長5成、登山鞋成長2至3成。
現在說起戶外活動,已不再是在艱難的條件下跋山涉水,而是如同Haushofer所說「每個人都可以進入」。戶外生活與城市生活方式將彼此繼續融合,人們持續從大自然活動中撫慰身心。
戶外活動百百種,除了登山、露營是i-Buzz網路調查臺灣人常參與的活動之一,水域活動投入人數也逐漸成長。尤其夏天的烏石港,每到周末總是湧入許多學衝浪的民眾;2020年搭帆船到龜山島看牛奶海、玩SUP是超火紅的戶外行程。你喜歡的是哪一種呢?
愛登山:
因為山就在那裡
「疫情真的推了登山一把。臺灣一些旅遊網紅因沒辦法出國,轉而開始爬山,他們呈現出山林最美好的一面,吸引很多人加入。」百岳經理林佳賢分析疫情爆發後臺灣登山環境的改變。
登山鞋、排汗衣、登山杖、登山背包是百岳觀察的指標。這2年多來,這些新手入門必買的品項銷售都獲得成長,其中背包銷售增幅達5成,登山鞋則是2至3成。
歐都納董事長程鯤則觀察到,有些民眾只爬郊山,容易忽略登山鞋、排汗衣、登山杖、登山背包這些基本品項。而根據登山網站「健行筆記」2020年3月「健行大調查」顯示,爬郊山的受訪者占比達61%。由此推估,業者的銷售數字恐怕很難完全反應出民眾親近山林的實際情形。
謙稱自己是半玩家的程鯤以及從大學開始參加登山社的資深山友林佳賢,2人一致表示,就算只爬郊山,也建議備齊登山鞋、排汗衣、登山杖及登山背包。理由是登山鞋有助降低扭傷、滑倒的風險;排汗衣能快速蒸發汗液;登山背包的設計增添負重時的舒適度,也比較透氣;拿登山杖上坡較省力,下坡時則可減輕腿部和膝蓋負擔。
另外,頭燈和雨衣也是新手登山客在挑選裝備時容易遺漏的物品。像是有些人流連日落美景,等到要下山時才發現天已黑,這種時候頭燈就很管用。而雨衣的功效不單純只是擋雨,還可以防風,有保暖的功用。
林佳賢還點出一個常見新手思維,就是帶了太多食物,「好像把便利商店搬上山」。由於背負的重量會影響行動力、體力。尤其是當有好幾天含過夜的行程,山友必須把食衣住行全背在身上時,就得「克克計較」,連一餐要吃幾公克的米都得算清楚。
因此,現行登山裝備的主要趨勢就是輕量化。以臺灣戶外休閒品牌歐都納為例,開發出只有一顆小蘋果重量的防風外套,熱銷上萬件;臺灣睡袋品牌C2H3荓為國際使用超細纖維,內填高級羽絨,最重不過800克。林佳賢指出,訴求輕又能維持功能的產品,價格自然就會上漲。
除了愈輕愈好的消費需求,過往機能型產品總讓人覺得不夠時髦,「現在看起來帥也是一種功能」。歐都納為提升產品時尚感,特別給予設計團隊成員津貼,讓他們採購衣服、飾品、配件等,藉此激發創作靈感。同時編列預算,讓團隊到咖啡廳開會或看展覽。程鯤說,美要親身感受,光看電腦達不到同樣的效果。
登山人口增加 加強落實山林教育
登山人口增加不光是疫情推波助瀾,也與政府2019年宣布開放山林的政策有關。根據雪霸國家公園資料,雪東線2020年前九個月入園人數,較2019年同期成長44%,且已超越2019年全年入園人數。
林佳賢對於政策表示認同,但也表示須加強登山教育。以前登山是嚮導制度,有證才能入山。一支隊伍中成員有各自的角色,例如管理糧食、留意天氣等,且又同為登山社社員,彼此熟悉,登山相對安全。現在民眾自主登山,可能事前準備不足、登山觀念不清楚或成員互不認識等,使得登山風險提升,當出現緊急情況時,不利做出及時、正確的決策。
在開放山林政策後,百岳創辦人林啟文走遍全臺介紹登山入門知識,也在店內舉辦講座。百岳甚至幫來上課的學員組團,讓他們在掌握基礎概念後,也有了一起登山的伴。隨著臺灣疫情逐漸獲得控制,百岳重新思考恢復課程。
臺灣有70%面積為山地,且政策已是開放的立場,未來預期有更多的民眾走向山林。而登山究竟有多迷人,林佳賢先是笑著吸了一口氣,然後才說:「因為山就在那裡」。隨著裝備與科技的發展,登山已不再是在困難的條件下進行,只要能落實山林教育,登山的安全性可望再提升。
愛露營:
是一種生活型態
「2020年夏天應該是露營界有史以來最輝煌的一個夏天。」露營訂位服務平臺露營樂創辦人卓大叔表示。因為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原本出國旅遊的族群都留在國內。而2019年,臺灣露營產業正遭遇顯著的成長趨緩。從露營樂創立的2015年起算,直到停滯的2019年,卓大叔粗估這段期間露營產業每年都有15%至20%的成長。
林佳賢也有類似的觀察。根據店內露營設備銷售情況,2015至2016年是露營大爆發時期,之後呈現下滑態勢,因為疫情才又重新迎來一波銷售高峰。2015年剛好林佳賢孩子滿3歲,他不希望小孩一直窩在家,但又需要「難度比較低」的活動讓小朋友參與,露營剛好滿足他的需求,而卓大叔同樣也是因為孩子開始露營。他回憶起自己的孩子在戶外花上2個小時觀察瓢蟲爬行,孩童與自然結合的美好畫面讓他深受感動。
事實上,他們的經驗不是特例,目前臺灣露營市場約有7成為親子族群。從露營樂網站上,可見親子共遊精選專區,每個營區特色都清楚標示,例如「戲水」、「賞螢」及「採果」等。而25至34歲未婚男女則排在親子之後,為第二大露營族群。
形式多樣 裝備控輕鬆派各有擁護
不論是哪種客群,說起露營一般人直覺想到的是要睡在帳篷裡。百岳露營品項銷售的確是帳篷賣得最好,其次為桌椅類。林佳賢觀察,臺灣人有不少「裝備控」。有些人喜歡購齊同品牌的所有產品;有些人堅持所有物品色系一致,黑色、沙色及綠色近年最受歡迎。另外也有人重視擺設,百岳店內展示許多別緻品項。
其實帳篷有如家的延伸。不少露友在營區會彼此串門子,看到哪家的帳篷或擺設吸睛,通常會好奇前往交流、分享。加上現在社群媒體盛行,總免不了拍照、打卡,也促使裝備控壯大。
對於市場偏好觀察入微的林佳賢卻偏好野營,尤其喜歡到溪邊。由於野營不是在規劃好的營區紮營,須考量自然地勢,背負設備、器材徒步行走一段路,所以和登山一樣,通常採取輕量化策略。
不過,不是每位露友都熱衷搭、收帳篷。營運豪華露營「斑比跳跳」的林大衛就直言搭、收帳篷太麻煩,也在意與人共用衛浴,因此選擇購買拖曳式露營車。2015年時林大衛每周開露營車帶孩子到處遊玩,笑說自己對戶外熱愛已是重度。根據他參與的露營車群組這2年的統計,全臺至少有400臺露營車。
露營車一般可分成自走式與拖曳式。前者以臺灣品牌Travel Box為例,造價可達新臺幣400萬元,深受退休族群喜愛。拖曳式價格則落在新臺幣100萬上下,但須搭配足夠扭力的前車。若加上更換前車,也需花上新臺幣300萬元左右。
如果擁有一臺露營車只能是夢想,也沒有足夠居家空間安放露營設備,還可以考慮免裝備露營、豪華露營或懶人露營。卓大叔說,這種露營模式相當適合想嘗試露營或露營頻率不高的族群。
卓大叔從2017年跨足經營豪華露營,與臺灣帳篷代工業者共同製造南非狩獵帳。南非狩獵帳裡備有雙筒彈簧床與冷氣,讓民眾「輕鬆露營最快樂」。斑比跳跳則是由林大衛與團隊自行設計營地車,內部甚至設有分離式衛浴,舒適程度堪比飯店,連知名歌手與企業創辦人都曾入住。
推廣在地食材 與產業結合共榮
露營有多樣模式可選擇,露友們還有偏好的季節。根據露營樂40萬會員用戶分析,每年3月、10月是訂位高峰。3月已進入春季,天氣較為舒適,且緊接著4、5月開始為螢火蟲季,自然湧入訂位人流。10月則因有雙十連假加持,12月又有跨年,因而出現另一波高點。
儘管季節影響露營人流,但遠不及疫情。疫情帶來的露營熱潮是不是開始退燒?林佳賢認為,疫情多多少少帶來影響,但因露營仍是親子為主的市場,隨著孩子出生、成長,自然有露友加入或離開。卓大叔同樣不擔心,「因為露營會上癮」。而且露營不只是戶外休閒活動,也是一種與自然結合的生活型態。
至於露營產業未來發展,卓大叔表示,露營裝備或豪華營地等硬體面已接近頂端,接下來應更重視軟體面,也就是露營可與在地產業結合,而第一步是使用在地食材。露友們通常很享受在營區烹飪的時光,若能藉此推廣食用在地食材,對當地農友將有助益。其次,配合營區所在地導入生態介紹、文化體驗,可讓露營與在地產業、人文產生緊密連結,達到露營與在地產業共榮之效。
愛SUP:
像在海上散步
「SUP在臺灣大爆紅是疫情的關係,2020年國內最火紅的行程之一是搭船去龜山島看牛奶海、玩SUP。」FANATIC TAIWAN 負責人王閎劭(綽號紅燒)分析。紅燒從大學開始玩風浪板,感慨臺灣取得相關設備不容易,決定自己跟奧地利業者FANATIC進口,後來成為該品牌代理商。
作為水上運動愛好者,紅燒2012年時發現SUP在國外已頗為風行,順勢跟品牌商買了一組SUP試玩。對擅長風浪板的人來說,SUP顯然不夠刺激,但紅燒也發現,如果對象是普遍缺乏水上活動經驗的臺灣民眾,SUP反而是極佳的入門磚。
「只要天氣條件控制得宜,大海可以平靜得像面鏡子。在這樣的條件下在海上划行是很舒適的,就像在海上散步,能欣賞平時看不到的風景。」紅燒點出SUP迷人之處。後來他開始探索海上獨木舟航行路線,調整成適合SUP的距離,從邀約朋友開始,進而擴大成付費體驗活動。
到了2015年,紅燒推出SUP體驗活動只要周末就額滿,他決心辭職專心帶團。2016至2018年來客數呈現成長態勢,從2019年開始連平日都可以成團,目前已是國內頗具資歷及口碑的業者。早期紅燒還會透過臉書投放廣告,成效頗佳。隨著知名度打開,現在主要由口耳相傳。
至於民眾對SUP產生興趣,紅燒認為社群媒體功不可沒,不少人是被「美照」吸引而來。事實上,比起風浪板、衝浪等水上活動,SUP也相對容易上手,「站立在板子上是簡單的,難的是如何操控槳,讓你往想要的方向前進」。
行程與價格定位 待市場檢驗
2020年由於海外疫情大爆發,民眾留在國內旅遊,紅燒認為絕大多數SUP業者當年營收應該都頗為豐厚,其中搭船到龜山島的行程更是大熱門。龜山島是活火山,高溫硫磺泉每天從海底湧出,當與較低溫海水相遇時,海面便呈現乳白與天空藍的漸層色澤,因而有「牛奶海」的美稱。紅燒說,在牛奶海拍下的絕美又夢幻的SUP照片、影片在社群媒體爆紅,吸引民眾慕名而來。
疫情帶來的榮景沒有維持太久。2021年因三級警戒8月起才能從事水域活動,偏偏此時是農曆7月,影響民眾玩水意願。直到10月熱度恢復,但北部天氣已開始轉變,算起來當年只有1個月的時間可以帶團出海。對北部業者來說,2021年是艱困的一年。
紅燒解釋,SUP熱點日月潭,因環境條件穩定,全年可以營業。但北部業者的海上行程,例如象鼻岩、龍洞等路線,最佳的出海時節是端午後到中秋前。至於福隆雙溪河行程,儘管3到11月都適合出團,但市場上仍以海上路線較受歡迎。
原本期待2022年業績有起色,不過國內疫情再起,且2022年5月是氣象局有紀錄以來雨量第六多、雨日第四多,這些因素也不利業者營運。紅燒預測,2022年要到7月才有比較明顯的玩水人潮。至於未來,隨著各國邊境逐漸開放、民眾重新出國旅遊,可能衝擊高價的龜山島行程,對一般體驗行程影響有限。
除了疫情要素,紅燒也在觀察市場對價格的接受度。他代理的品牌一套SUP設備為新臺幣3萬元,來自中國大陸的只要新臺幣5,000元。營運成本不同自然影響體驗課售價。不過,對只參加幾次體驗課程的民眾來說,其實很難辨識器材的好壞,也可能根本不在意,課程價格才讓他們有感。
儘管對定位在高階市場讓紅燒有點擔心,但他也認為和自己合作的教練們,都是發自內心熱愛水上活動,且十分重視課程體驗品質,相信能在市場做出差異。
愛衝浪:
每次都是新體驗
「跟10年前我開始學衝浪比,衝浪的人真的變多了。現在夏天周末到烏石港,會看到很多年輕人在學衝浪。也因為新手多,甚至可以看到衝浪板飛來飛去。」Swelleye創辦人高君睿觀察。
根據《台灣衝浪運動發展阻礙因素之研究》,早在2002至2006年,衝浪人口已擴充超過10倍。儘管臺灣衝浪人口不斷成長,目前統計已達2萬人。但與澳洲有250萬人經常衝浪,約占總人口10%的統計數字相比,衝浪在臺灣仍屬於小眾活動。
除了衝浪人口偏小,相關資訊也不夠完備。熱愛衝浪的高君睿一開始自己從網路上搜尋衝浪地點、商家,整理出一份清單,並在同好的建議下與浪人們分享,成為臺灣原創且規模最大的浪況直播網路Swelleye雛形。
Swelleye免費提供臺灣44個衝浪地點的浪況預報,包含浪高、波浪週期、浪向、風力、風向等,資料來源來自各個天氣API。儘管預報有助浪人判斷是否出門衝浪,不過若能「眼見為憑」看到海浪,絕對比解讀數字來得直接。因此,高君睿有了架設攝影機直播浪況的想法,經網路調查獲得浪人們大力支持後付諸實行。
2017年Swelleye在3個衝浪地點架設攝影機,但考量直播的建置、維護成本,2019年起轉為訂閱收費模式。高君睿說,安裝攝影機要考慮衝浪地點周遭是不是有建築物、有沒有穩定電源及是否可連接網路。
截至目前為止,Swelleye已成功直播9處衝浪地點的浪況,將以一年安裝2支攝影機的速度,目標至少直播全臺15處浪況。高君睿補充,安裝攝影機除了前述3點評估,也要考慮浪人的「心情」。衝浪老手普遍有私房衝浪地點,這些地方通常人潮較少,老手不見得樂意自己的小天地被曝光。
不過,願意付年費訂閱浪況直播的卻也是資深玩家。儘管攝影機不是架設在自己的私房衝浪點,同樣可以利用鄰近區域的直播浪況協助判斷地點的實際情況。至於衝浪新手傾向繳月費,並在冬季的時候取消訂閱。高君睿說,實際上臺灣冬季浪況比夏季佳,可惜天氣條件讓人退避三舍。
在臺灣夏季是衝浪的旺季,知名衝浪景點可見人潮,也帶動Swelleye網頁瀏覽次數,平均可達8,000次。而Swelleye用戶有5成年齡落在25至34歲,75%為男性、25%為女性。高君睿表示,女性衝浪者這10年來一直穩定成長,另外孩童衝浪人數也明顯增加。
說起孩童衝浪,高君睿略帶羨慕地說,小朋友因身形小容易取得平衡,學習速度比成人快,相當適合衝浪,最棒的是可以同步培養海洋保育的意識。不論年紀大小,高君睿認為有機會不妨親身體驗衝浪,「衝浪很難用言語形容。因為每次的浪況都不一樣,所以每次衝浪都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