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多電動車新創公司因現金緊絀面臨生存危機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一、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許多電動車新創公司之財務景況已今非昔比,最新財報顯示,至2024年底至少有18家近年上市的電動車和電池新創企業即將面臨資金耗盡,甚至宣佈破產出局之窘境,相關概況摘述如次:

(一)華爾街日報鎖定產業内2020至2022年間上市的43家公司進行研析,其中5家公司已申請破產或被收購,續對其餘38家之營運現金流、現金和短期投資進行比較,發現其中16 家公司仍有足夠現金繼續營運,然另18家公司極可能於2024年底前現金耗盡,其中7家持有可供周轉之現金甚至不敷數周所需。

(二)現金即將用磬之企業如Nikola及Fisker等公司,早前渠等曾以具前瞻性之承諾吸引投資者,宣稱將以全新開發之電動卡車和SUV實現產業升級並應對氣候變化,現則需實質面對嚴峻的成本上升和製程問題,而電池製造商Romeo Power及充電樁公司Volta甫於上市時即以低價出售,另有Lordstown Motors,Proterra 及 Electric Last Mile Solution等三家公司則已申請破產保護。

(三)據華爾街日報評估,渠等公司之股價中位數較初上市時已下跌超過80%,與峰值時期相比下滑更甚,亦即數年内市值已蒸發逾數百億美元。Atreides Management CIO Gavin Baker形容,此乃迄今爲止最荒誕之新創公司集體泡沫化現象,分析指出,或可將此歸咎於疫情期間盛行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計畫(special-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ies. SPAC),其為傳統首次公開募股(IPO)的替代方案,允許新創公司對其未來成長目標進行不受考核的市場預估,然緣於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異,市場需求未如預期呈現爆炸式增長,企業風險迅速增加,導致目前陷入困境的公司幾乎皆爲通過SPAC上市者。

二、為因應目前困境,渠等現金嚴重不足的電動車新創公司皆已採取行動,試圖藉由增加銷售、管控資金、降低成本或積極融資籌集現金等方式以自救。如Nikola已完成新資金之籌集,Fisker則加快交付速度並强化物流基礎設施。16家現金流量尚無燃眉之急的企業,如Rivian Automotive及Lucid Group等亦正面臨必須儘快拉抬股價之壓力,長期疲軟不振的股價已使投資人信心漸失,因此提振買氣、增加銷售乃為當務之急。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