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衛生科學局預計2022年2月推展首階段的無線射頻識別科技(RFID)系統,即時監督新加坡全國的血液產品,追查血液移動情況,從血液的採集、運輸、存儲,到讓病患使用的供應鏈流程,該局都能通過系統掌控詳情,知道各個醫院即時的血庫量狀況,及時填補所需。預計2022年12月全面推出時,各大醫院也將從中受益。
血液採集後,電子識辨標籤將貼在血液袋上,跟著冷卻箱送到新加坡衛生科學局。該局測試血液,確定沒有傳染病後,再分成紅細胞、血小板和血漿(plasma)三種成分,送往醫院。該局可利用該系統偵查到血庫欠缺哪類型血液,再通知長期合作夥伴新加坡紅十字會相關需求,由後者專注找尋特定捐血者。
新加坡全國四個捐血中心設在歐南園衛生科學局總部、兀蘭、多美歌和裕廊東,方便各區居民和上班族。根據新加坡衛生科學局,第五個捐血中心將設在榜鵝市鎮綜合社區中心,預計2023年投入運作。
2020年初冠病暴發時,一些國家的捐血人數急速下降,血庫紛紛拉警報。所幸的是,新加坡的捐血活動獲各機構和公眾的支持,得以度過危機。新加坡在病毒阻斷措施實施第一周,血液採集量只有平日的四分之一,甚至更低,令人擔憂不已。疫情期間,企業和組織機構考慮到健康和安全問題,取消多項流動捐血活動,而一些捐血者則害怕受感染或違反安全距離條例,不敢捐血。新加坡衛生部和貿工部當時即刻澄清,說明捐血屬於必要服務,捐血中心在阻斷期間還在運作,而人民協會和學校則提供另外的流動捐血地點,給予支持。為了解除捐血者的安全疑慮,該局也再三保證採取嚴謹的安全措施。為了鼓勵捐血者持續捐血和招募新的捐血者,該局也不斷檢討改善和簡化捐血程式,提供更大的便利給利益攸關者。比如,探討重新設計捐血前依次進行的三個步驟:登記、填寫問卷和檢查血紅蛋白,將第三步驟提前,因為血紅蛋白一旦不達標,就可免除登記和填寫的程式。熱心人士可上網donateblood.hsa.gov.sg預約,先填寫健康問卷和申報表,在捐血中心的等候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