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茶香,飄向國際,19世紀末,臺灣茶葉透過大稻埕與外商洋行出口至歐美,成為當時最賺錢的貿易品之一。「Formosa Oolong」深受美英市場喜愛,茶行如錦記、新芳春等建立起國際貿易脈絡。日治時期,政府推動茶葉分級與設立改良場,引進紅茶製程與大葉種,出口市場轉向日本,並在茶道文化中建立高品質形象。制度化與技術導入,讓臺灣茶從傳統農業邁向現代化生產。
1970年代後,面對成本上升與中國大陸茶外銷崛起,臺灣茶產業轉向內銷市場,強調品質與地方特色,發展出如阿里山、梨山等高價茶區。出口策略也轉為小包裝、高單價與文化行銷,進軍歐美與東南亞市場。臺灣茶從大量出口轉型為精緻品牌,透過創新與文化價值,持續在國際市場中展現競爭力。
本期封面故事,首篇由臺灣茶葉學會理事長陳右人講述茶產業的最新風貌、競爭優勢與國際地位,並同時帶出挑戰與轉型壓力。接下來介紹臺灣新的茶葉品牌,優秀上、中、下游業者。在茶金分享篇,「百二歲」、「華剛茶業」分別為南投縣名間鄉松柏嶺、仁愛鄉梨山華崗地區第五代茶農,自創品牌、數位轉型改良茶作,並前進國際市場。在茶廠巡禮篇,「喝喝茶」結合製茶與觀光體驗,開展日月潭紅茶的品牌之路;「大溪老茶廠」承接文化底蘊,為茶業注入新生機。最後在創新品牌篇,「七三茶堂」走遍全臺農田與茶園,成為茶文化的生活提案者;「京盛宇」則讓泡茶成為符合現代美學與生活節奏的新式飲茶文化。
一杯茶,承載歷史,也開啟未來;臺灣茶正以新姿態,進入世界的每一個愛茶人的杯中。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