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經濟部推動,臺灣生物製造公司(TBMC) 於2023年5月成立,其目的是為提升臺灣的生物製造能力。TBMC專注於四大核心技術領域:核酸藥物、細胞療法、基因療法及生物製劑,並積極參與罕見疾病的藥物開發。該公司的技術來自工研院(ITRI)和生技中心(DCB),並借鑒台積電的成功模式,致力在委託開發與製造(CDMO)領域中占據重要地位。
TBMC執行長張幼翔強調:「臺灣在生技醫療產業中具備多項競爭優勢,包括低廉的製造成本、豐富的醫療資源和扎實的研發基礎,這使得臺灣成為國際製藥企業合作的理想地點。」
臨床新技術 引領抗癌藥物突破
在新藥開發方面,TBMC高度重視創新生物藥品生產技術的發展,而目前創新生物藥品主要應用於癌症治療,尤其是抗體藥物偶聯物(ADC)和細胞療法,如CAR-T療法。張幼翔指出,這些技術已經在臨床試驗中展現出龐大的潛力,如CAR-T療法的整體反應率甚至可以達到90%以上,顯著優於傳統療法。他進一步表示,雙特異性抗體(Bi-specific Antibody)和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等新興生物藥品正在成為行業的新趨勢。此外,核酸藥物技術也引起廣泛關注,特別是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之後,mRNA疫苗的成功應用更展示其核酸技術的潛力。
然而,這些創新療法的高成本仍是一大挑戰。例如CAR-T細胞治療與基因療法的製造成本極高,導致市場價格高昂。如何降低這些新型藥物的生產成本,將是推動其廣泛應用的關鍵課題。
凸顯臺灣優勢 提高國際化戰略合作
臺灣生醫產業長期面臨的困境包括缺乏口碑、全球商業嗅覺不足以及資本市場支持有限,先進療法的複雜製程和高技術門檻也構成挑戰。面對Samsung Biologics、Lonza等跨國公司大規模資本投入,臺灣企業仍需加強技術研發、接軌國際法規和市場拓展,以突破困境。
張幼翔對臺灣CDMO產業前景充滿信心。隨著生物製藥技術日益複雜,大型製藥公司紛紛將製程外包給專業CDMO,而臺灣具備理想條件。其優勢包括:(1)相對低廉的GMP廠房建置及藥物製造成本,使臺灣在製藥代工具有價格競爭力;(2)優越的地理位置,便於快速進入亞太市場並建立合作;(3)完善的生醫產業生態系統與人才儲備,推動產業創新;(4)政府提供研發補助及產業園區,在設廠與關稅上提供優惠支持。
借鑒海外經驗 強化韌性供應體質
張幼翔以台積電的成功代工模式為例,強調臺灣應將生醫產業的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成果。2024年,TBMC與美國知名CDMO廠商Resilience合作,引進其先進的營運經驗和技術。Resilience擁有智能平臺和複雜生物藥品的生產技術,是Moderna的mRNA疫苗代工廠。TBMC已從其引進生物製劑、疫苗、mRNA核酸藥物、細胞治療和基因療法等五大先進製程, 並派遣種子員工赴美國接受技術轉移訓練,以將國際技術引入國內。
TBMC積極拓展國際合作,宣布與日本最大CRO(委託臨床研究)「CMIC Bio」及「賽默飛世爾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結盟。這些合作將有助TBMC進入日本及其他國家的CDMO市場,並借助賽默飛世爾的技術設備平臺發展先進技術。
TBMC還建立生物製程開發實驗室和GMP先導工廠,專注於提升臺灣在核酸藥物、細胞治療和基因療法領域的生產能力,提供end-to-end一站式服務。張幼翔表示,TBMC將分階段推進,預計3至5年內達到商業化生產目標。
啟動生醫智慧化生產 朝自動化研發發展
張幼翔對智慧化與自動化生產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認為自動化技術是製藥產業不可避免的趨勢,尤其在生物製藥領域,自動化技術能顯著降低生產成本並提升產品質量與一致性。
「企業在引入自動化時應根據實際生產需求分階段進行。在細胞療法等製程中,自動化能降低錯誤率、提升效率,但臨床與研發階段仍需大量數據累積,因此在量產階段引入自動化更為合理。」他強調,生醫製程須開始導入數位孿生技術和數據蒐集平臺,TBMC將以創新思維建立生物製程開發實驗室和GMP工廠,為臺灣生醫產業的智慧化與自動化奠定基礎。
錨定適合的命題 找出市場差異化
「臺灣的製藥企業應積極與國際市場接軌,特別是在技術標準和商業模式方面進行強化。臺灣的CDMO產業要真正成為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仍需凸顯自身的差異化與競爭優勢,並透過成功案例建立口碑。」張幼翔建議臺灣可以專注於罕見疾病及基因或細胞療法等特定領域,開發具價格競爭力的產品,從而在國際市場建立口碑,以此進軍海外市場。
臺灣生物醫藥產業正處於轉型關鍵期,TBMC建立一個整合的生態系統,吸引國際製藥巨頭在臺灣設立研發和製造基地,開啟生醫產業在地與國際雙向合作契機。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雜誌 享好禮三選一: https://maac.io/2Bp5B/18z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