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閉中國大陸微額免稅漏洞 5月2日生效 臺灣製造迎來轉單新契機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美國川普政府關閉中國大陸「微額免稅」(de minimis)漏洞的新政今(2)日正式生效。自中國及香港出貨至美國、單筆價值低於800美元的商品,無論以郵政或快遞方式進口,自美東時間5月2日凌晨起皆不再享有免稅優惠,全面納入關稅與稅費管理體系。

白宮表示,此舉旨在打擊濫用低價直運的中國大陸電商平台與潛在走私問題,特別針對與芬太尼走私疑慮有關的貿易漏洞進行整頓。但此一政策也連帶衝擊數以萬計仰賴小批量中國大陸進口商品為基礎的北美電商業者與獨立創業者。

小型電商受創 「一夜之間商品全漲價」

過去如 Temu、Shein 等平台,以及在 Etsy、eBay 上經營的手作與生活用品賣家,長期透過該政策規避關稅成本。現政策改變,造成物流、稅務與進口流程全面收緊,讓中小型電商陷入前所未有的不確定。

根據紐約時報5月1日報導,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地區業者 Kelly Kendall 就表示,她經營的刺繡材料品牌,80%的供應皆由中國大陸以小額包裹方式進口,在政策尚未改變前皆未需繳稅。「但從這週開始,我的成本將大幅增加,進口布料、包材、針線等都要課關稅,若調漲價格,消費者可能會轉單別家。」

Kendall 曾試圖轉向美國本地製造商,但因訂單量小,紐約地區兩間布料工廠均拒絕接單。「小生意很難找到能配合的小工廠,這對我們是毀滅性打擊。」她說。

加拿大賣家同樣中箭 物流與稅務混亂加劇

不只美國,鄰近的加拿大賣家也深受其害。加拿大電商品牌 Cafuné Boutique 業者 Justin Crowder 表示,今年2月該禁令初次短暫實施時,他剛好出貨了120台中國大陸製義式咖啡機到美國。兩天內,美國買家紛紛來信抗議被海關徵收高額稅金,金額介於38至159美元不等。

「我最後只好自掏腰包幫客戶支付這些稅費,否則會整批退貨,虧損更重。」Crowder 表示,他與許多小型賣家皆無資源追蹤每項貿易政策變化,擔心未來類似事件頻繁發生。

據了解,包括 Chit Chats、Stallion Express 在內的加拿大物流商,也因產地證明標示不足,2月曾有大量包裹遭美國海關退運。儘管川普當時短暫暫緩實施,市場依然混亂不堪。

政策轉向非中供應鏈 臺灣廠商有望受惠

此次政策轉變,雖未直接點名臺灣,但在事實上創造了龐大的「非中國大陸製造供應鏈缺口」。特別是那些追求小量採購、對供應商彈性與合規性有高要求的獨立電商與中小零售業者,急需尋找中國以外的替代來源。

臺灣製造具備數項關鍵優勢:

  • 標產地清楚、文件完備:商品可合法標示「Made in Taiwan」,具信賴度與關稅透明優勢;
  • 中小工廠具高彈性、可接低MOQ訂單:能滿足電商小量採購、多樣商品需求;
  • 具跨境出貨經驗:已有與 Amazon、Etsy、Walmart 等平台供貨經驗者,可快速導入合作。

危機也是商機

舊金山臺灣貿易中心建議,臺灣業者可從以下三方向把握商機:

  1. 盤點適合小電商銷售之產品線,如手作材料包、生活小家電、家飾用品、寵物周邊、節慶飾品等;
  2. 強化英文產品資料與原產地報關文件準備,主動強調「非中國大陸製造」為賣點;
  3. 主動接洽北美電商平台、僑界經銷商或跨境物流夥伴,開拓 B2B/B2C 客戶。

在貿易政策日益緊縮、供應鏈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的今日,「非中製造」、「透明供應來源」與「小量彈性配合」正在成為新興電商買家評估供應商的關鍵標準。臺灣若能即時應變、積極主動,有望在這波供應鏈轉向中搶得先機,拓展北美市場新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