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前總統川普再度提出針對泰國等國的36%高額關稅報復措施,泰國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出口危機。泰國工業總會(FTI)呼籲政府立即採取應變行動,並提出以「擴大政府採購國貨」為核心的四大策略,希望在逆境中穩住產業與經濟基本盤。
工總:加速推動政府採購國貨、強化國內需求
FTI主席 Kriengkrai Thiennukul 表示,目前已有47個產業公協會、11個產業群聚共同評估出口受損情況,其中包含機械與零組件、電子設備、橡膠、傢俱、汽車零件、玩具、鋼鐵、皮革與陶瓷等「對美出口依賴度高、衝擊程度深」的行業。
為協助產業度過危機,FTI提出四大策略,其中最關鍵的即是「推動政府採購MIT(Made in Thailand)產品」,透過擴大內需,間接支撐出口型企業生存與轉型:
- 擴大政府機構採購本地產品比率(MIT制度)
- 對獲MIT認證的企業,提供雙倍稅賦扣抵優惠
- 年末加碼激勵措施,依照「本地供應比重」與「創造就業貢獻」給予獎勵
- 政府部門與公營機構「強制優先採購」MIT產品
- 推動內需市場成長與中小企業轉型
- 賦予MIT商品市場信任與價格優勢
- 強化本地採購平台整合,縮短B2G(Business to Government)流程
- 提高本地供應鏈的使用率
- 針對超過90%原料來源自泰國的企業,給予企業所得稅減免
- 鼓勵使用本地設備、自動化生產、數位轉型,強化生產效率
- 穩定泰銖匯率、維持出口競爭力
- 要求央行防止泰銖升值過快,避免損害出口價格優勢
Kriengkrai指出:「這是泰國近代以來最嚴重的出口經濟危機之一,但如果我們能團結政府資源與民間產業力量,將可能轉化為產業升級的契機。」
SCB EIC:以政府採購、扶持農業為緩衝,避免開放市場失衡
Siam Commercial Bank 的經濟研究中心(EIC)則進一步警示五大風險,強調政府應審慎開放美國商品進入泰國市場,避免犧牲本地農業與中小企業,並提出與FTI一致的建議—「強化政府採購泰國產品,以補償外部需求萎縮」。
重點包括:
- 若無條件開放美國豬肉、玉米、家禽等農產品進口,恐重創小農經濟與糧食安全。
農業成本遠高於美國,開放將削價競爭,產生大規模失業風險。 - 貿易與投資信心下滑,民間投資與消費恐進一步下滑至2025年第4季。
尤其在出口受阻、外資轉往其他低關稅國家的情況下,必須依靠政府支出與採購來支撐國內經濟動能。
建議政府採取條件性市場開放政策,並同步推動「MIT認證產品優先採購機制」作為經濟穩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