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近日宣布,將對自柬埔寨、泰國、越南與馬來西亞進口的太陽能電池與面板課徵最高達 3,521%的懲罰性關稅,幾乎等同於將這些產品排除於美國市場之外。此舉標誌著美中貿易摩擦進一步擴大至新能源產業,對全球綠能供應鏈與市場布局將產生深遠影響。
這項高關稅源自美國商務部為期一年的調查,調查顯示部分中國大陸製造商透過在東南亞設廠,將產品經由這些國家轉運至美國,意圖規避原針對中國大陸太陽能產品的懲罰性關稅。對此,美國決定加強制裁,防堵所謂的「繞道出口」行為。
美國太陽能製造聯盟貿易委員會(The American Alliance for Solar Manufacturing Trade Committee)早於去年提出請願,指控中國大陸政府透過對國內及東南亞相關企業提供大規模補貼,讓太陽能產品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傾銷至美國,對本土產業構成嚴重衝擊。商務部最終裁定,確有企業涉及逃避既有關稅,因而決定對涉案企業課徵高額關稅,其中柬埔寨的某些生產商稅率甚至超過3,500%。
此政策儘管旨在保護美國本地太陽能製造業,但也可能對整體清潔能源發展構成挑戰。分析指出,進口成本的大幅提升將推高太陽能專案的總體開發成本,進而影響產業成長與能源轉型進程。以加州、麻薩諸塞州為例,太陽能發電已占該州總發電量超過15%,而類似地區對價格變動極為敏感,關稅影響不容忽視。
拜登政府先前推出《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透過補助與稅收優惠吸引國際製造商投資美國再生能源產業。然而,最新關稅政策與鼓勵綠能發展的原意產生矛盾,讓產業界對未來發展方向產生疑慮。此外,川普政府重新執政後,也開始進行能源政策調整,包括鬆綁煤炭開採限制與推遲燃煤電廠關閉的進程,進一步與潔淨能源政策形成拉鋸,增加業界的不確定性。
整體而言,這波對東南亞太陽能產品的高額關稅不僅是美國對中國大陸「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反制,更反映出中美競爭從傳統製造業擴大至新能源產業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