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Fulcrum》電子報報導,近日重創緬甸中部的地震,可能進一步惡化該國本已深陷困境的經濟狀況。
3月28日發生的強震在曼德勒、實皆地區及奈比多聯邦區造成廣泛破壞。至4月中旬為止,已確認有3,649人罹難、5,018人受傷。地震摧毀了1,850棟建築,另有2,250棟受損。外界普遍認為,實際傷亡與損失情況可能被低估,尤其在國家管理委員會(SAC)無法掌控的區域,資料通報並不完整。雖然包括鄰近國家在內的多國已提供援助,但地震所引發的緊急人道危機恐將持續。
此次災難的經濟衝擊尤為嚴重。除人員傷亡外,財產、資本與基礎設施的嚴重損毀,為緬甸經濟前景帶來重大陰影。作為上緬甸的經濟樞紐,曼德勒聚集了眾多工業區與物流園區,為該地區供應鏈運作的核心。初步調查顯示,已有數十家企業受到波及。道路、橋梁、電信與電力設施遭到廣泛破壞,不僅影響SAC控制區域,也波及非官方管轄區域。一座連接實皆與曼德勒的重要橋梁被毀,另一座亦受損,目前僅允許小型卡車通行,並已阻斷通往曼德勒主要河港的交通。
基礎設施中斷嚴重妨礙救災行動與重要供應鏈運作,特別是農業生產。緬甸乾旱地區為豆類、油籽與穀物(如芝麻、木豆、鷹嘴豆)主要產區,許多作物預定於5月播種。倘若農民無法取得所需農資或面臨價格飆升,將直接影響耕種與收成,進一步打擊農民收入,特別是本就脆弱的社區。首都奈比多亦遭受嚴重損害。多棟政府大樓與公務員宿舍毀損,導致眾多公務員傷亡,恐將影響公共服務運作,包括農產品出口所需的食品安全認證與貿易許可簽發等行政流程。由於SAC對經濟高度集權,這類延誤將加劇整體經濟衝擊。
地震所造成的損失預期將對宏觀與社會經濟層面產生深遠影響。預期貧困率將上升、家庭收入下降,出口縮減將進一步消耗外匯儲備,對緬幣造成貶值壓力。雖外國援助或能在短期內提供一定支撐,SAC目前採行的多重匯率制度仍可能限制援助的實際效益。該制度使援助資金到帳價值平均損失達10%,並引發外界對其援助資金運用透明度的疑慮。地震造成的物資需求激增,恐與SAC現行嚴格的進口許可制度產生衝突,導致重建所需物資無法順利進入。保險產業也受到考驗,由於制裁、外匯限制及部分國際保險商撤離緬甸市場,再保險取得困難,增加本地保險業者風險承擔壓力。
重建成本極可能由人民自行承擔。受災地區保險覆蓋率偏低,賠付有限,加上SAC本身財政能力緊縮,難以提供充分支援。世界銀行早前指出,緬甸財政赤字已達GDP的5.4%。政變以來,企業納稅率自約40%驟降至2024年的21%;稅收成長停滯,2021至2024年間僅從8.6兆緬幣增至9.4兆緬幣,成長率為9%,遠遠落後於同期三倍以上的物價通膨。籌措重建資金亦面臨困難。政權大多依賴國內借款,主要來自中央銀行。儘管SAC曾發行債券,但由於實際利率遠低於通膨(僅7.5%至8%,通膨高達30%-35%),民眾、企業與金融機構購買意願不高。在此情況下,政權或被迫印鈔籌資,可能進一步推升通膨,導致經濟惡化。
目前國際援助規模遠不及需求。與2023年土耳其-敘利亞地震所籌得的逾70億歐元相比,緬甸所獲援助金額明顯不足。多數國際貸款機構與捐助國對與SAC合作仍持保留態度,擔憂其資金運用不透明,甚至可能挪作他用。外界亦關注,SAC政策正逐漸侵蝕生產性投資的誘因。貿易許可、價格干預、多重匯率制度等政策措施,使當前的經濟體系不再具備五年前的投資報酬潛力。特別是對依靠已償還資本運作的中小企業而言,若需投入新資本成本,將難以為繼。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