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轉型與供應鏈強化並進 冰島基建政策全面升級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面對美國於2025年4月起對冰島出口商品實施10%對等關稅的政策,冰島政府迅速啟動跨部會回應,聚焦能源基礎設施、旅遊建設升級、供應鏈戰略儲備與數位轉型等多項措施。作為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冰島並未選擇貿易報復路線,而是以靈活政策與綠色技術輸出打開新局,期望在逆勢中重塑經濟韌性與國際談判籌碼。

此次關稅重擊的不僅是冰島出口結構,更波及其核心產業:製藥、海產品與綠能設備。為此,政府優先啟動《替代燃料基礎設施建設計畫》,投入48億冰島克朗用於電動車充電網與氫燃料設施建置,並加速地熱與水力發電系統升級。根據歐洲戰略投資基金(ESIF)資料,冰島的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在2025年已達99.8%,為歐洲最高。這一優勢使得冰島成功爭取美國對地熱渦輪零件的關稅豁免,雖條件附帶必須採購30%美國稀土永磁材料,使設備成本上升19%,但仍保障了出口穩定性。

鋁業方面,冰島充分利用100%綠電的製造條件,推動低碳鋁技術輸出。本土新創DTE開發的即時金屬分析系統已獲美國Novelis採用,2025年技術授權創造1.2億美元收入,並不受關稅限制。粗鋁出口占比自2024年28%降至2025年22%,政府轉而扶植高附加值鋁加工品出口,適用美國5%的低碳製造優惠稅率。

在旅遊基建方面,冰島環境能源部擴大啟動《旅遊目的地基礎設施發展計畫》,三年內編列27億克朗預算,針對黃金圈等熱門景點建設觀景平台、生態步道與智慧停車系統。配合動態定價機制,旺季入場費高達5,000克朗(約35美元),光是2025年第二季便帶來9.8億克朗財政收入,部分補償了出口減收損失。同時,交通部推動「綠色旅遊走廊」,將通往藍湖的主幹道升級為電動巴士專用道,並透過與比亞迪合作引入50輛電巴。為因應美國原產地限制,冰島運用歐洲經濟區協定(EEA)條款,將40%組裝工序轉移至挪威,成功避開額外關稅。

在供應鏈政策上,冰島政府成立「關鍵材料穩定基金」(CMSF),預先儲備電池用鋰、鈷與特種鋼材,並以成本價供應合格業者,避免工程延誤。此策略有效縮短海港鋼材交付期,從2024年的23週壓縮至9週。雖政府面臨8億克朗庫存跌價風險,仍被視為「必要風險緩衝」。進一步,政府立法強制大型工程採用「區塊鏈溯源系統」,確保70%以上材料具可查證原產地。以科克港擴建案為例,2025年本地鋼材採購占比已達58%,享有較低關稅稅率。

數位領域亦為冰島應對關鍵一環。由冰島創新局主導的「智慧海港計畫」,透過IoT感測器提升冷鏈效率40%,不僅應用於本地,也輸出至邁阿密港,成功換得海產品關稅減免兩個百分點。政府同步提供每千瓦時0.15歐元補貼,鼓勵本地數據中心使用國產冷卻系統,2025年美國設備市佔自52%降至28%。此外,修法提供15%稅收抵免給採用本地雲端服務的中小企業,吸引挪威電商平台Komplett在冰島投資1.2億克朗設立北歐數據中心,進一步降低對美依賴。

國際協作方面,冰島參與「北海材料聯盟」(NSMA),與荷蘭、丹麥共購海底電纜與風機葉片,以規模經濟壓低關稅成本12%至18%。外交上,冰島拒絕加入歐盟的報復性關稅機制,外交部長Þorgerður Katrín Gunnarsdóttir表示:「小型經濟體應致力於協商,而非對抗。」此立場使冰島在美歐談判中扮演關鍵橋樑,最終爭取到對地熱鑽探設備的關稅豁免延期,並成功將其漁產品排除於報復清單之外,保住價值17億克朗的出口市場。

總結來看,冰島的應對策略呈現出高度的政策彈性與前瞻性。不論是透過旅遊稅收緩衝出口衝擊,還是以低碳製造與數位創新換取貿易優惠,其核心策略皆圍繞「風險分散」與「戰略自主」。雖然政府債務占GDP比率在2025年達58.7%,接近財政紅線,但換得的經濟穩定也相對可觀。根據冰島統計局資料,2025年GDP年增率預估為2.1%,僅較原預期下修0.3個百分點。未來,冰島面臨的挑戰不僅是持續應對外部風險,更關鍵的是如何在地緣政治日益激烈的環境中,保有談判彈性與產業主導權,這將決定冰島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的角色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