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路透社對企業財報與公開聲明的深入分析,美國總統川普引發的貿易戰,已導致全球企業損失超過 340 億美元,這些損失涵蓋銷售下滑與營運成本上升。經濟學家警告,實際影響可能遠高於已揭露的數據,未來損失恐將持續擴大。
這場關稅戰爭對企業造成高度不確定性,使得全球多家大型企業的決策進程陷入癱瘓。美國、歐洲及亞洲的企業,包括蘋果(Apple)、福特(Ford)、保時捷(Porsche)和索尼(Sony)等,不是撤回財測,就是調降獲利預估。企業普遍表示,川普貿易政策的難以預測性,使其無法準確估算成本,進而干擾營運策略與市場布局。
路透社首次彙整企業對監管機關的申報文件、公開聲明、法說會和媒體採訪記錄,估算出目前為止全球企業在川普關稅政策下的損失。統計顯示,損失金額中有330億美元來自標普500(S&P 500)中的32家公司、歐洲STOXX 600中的3家公司,以及日本日經225(Nikkei 225)中的21家公司。
然而,經濟學家指出,這仍只是冰山一角。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Jeffrey Sonnenfeld 表示:「你可以把這個數字乘以兩倍甚至三倍,實際影響的規模仍將遠超過大多數人的想像。」他強調,這些關稅所引發的連鎖效應不容忽視,包括消費者與企業支出的減少,以及通膨預期的升高。
在第一季的財報電話會議中,標普500指數中高達360家公司(約占72%)提及關稅議題,較前一季的150家(30%)大幅增加。歐洲方面,STOXX 600指數有219家公司提到關稅,高於前季的161家;而日本日經225指數成分股中也有58家公司表達相關關切,高於上一季的12家。
隨著財報季接近尾聲,路透調查發現,至少有42家公司下修財測,另有16家公司取消或暫停發布財測。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Walmart)本月稍早拒絕提供季度財測,並表示將調高商品價格,引發川普公開批評。歐洲主要汽車製造商富豪汽車(Volvo Cars)因關稅影響撤回未來兩年的財測,而美國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則提供兩套不同的預測,坦言無法掌握今年的總體經濟環境。
倫敦證交所集團(LSEG)彙整的數據顯示,華爾街分析師預估標普500指數成分股企業在今年4月至12月期間的季度淨利成長率平均為5.1%,遠低於去年同期的11.7%,顯示企業成長動能受限。
產業別來看,汽車製造商、航空公司和消費性產品進口商首當其衝。原物料成本和零件(包括鋁和電子產品)的關稅推升了成本,加上多國間的相互報復性課稅,導致供應鏈分散,汽車組裝變得更為昂貴。即使部分企業選擇將生產移回美國,也因勞工成本較高而難以降低總體開支。
以金百利克拉克(Kimberly-Clark)為例,該公司因供應鏈成本上升而下調年度獲利預測,並表示僅今年與關稅相關的支出就高達將近3億美元。儘管如此,該公司仍宣布未來五年將投資20億美元,擴大在美國的生產設施。蘋果(Apple)與製藥巨擘Eli Lilly等企業也宣布加碼在美投資,以因應政策風險與供應鏈重組壓力。
另一方面,Johnnie Walker與Don Julio的製造商Diageo則因英國與歐盟對進口產品課徵10%關稅,預估每年將損失約1.5億美元營業利潤,並宣布至2028年前將削減5億美元成本,並進行資產出售。
儘管白宮發言人強調,美國有能力將關稅成本轉嫁給貿易夥伴,但從目前企業的反應與財務狀況來看,這場由川普政府推動的貿易戰,不僅未能如預期促進在地製造與增加就業,反而讓全球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營運挑戰與財務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