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處境特殊的臺灣,為有效推動國防自主,整合軍民科技能量,完善國防產業供應鏈,並與世界各國交流合作,推升臺灣成為全球產業供應鏈的一員,進而創造國防與經濟雙贏。
俄烏戰爭爆發至今一年半有餘,驚心動魄的戰爭場景一幕幕廣傳到全世界,人們赫然發覺,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建立一個完整韌性的國防供應鏈是平時戰備的重中之重,加以地緣政治風譎雲詭,高科技的廣泛應用也改寫了戰爭樣貌,世界各國為精進裝備紛紛調高國防預算,掀起新一波軍備採購潮。
俄烏戰爭警示 各國調高國防預算
根據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2023年4月公布的報告,2022年全球軍事支出實質增加3.7%,總軍事支出創下2.24兆美元新高,且全球軍事開支連續8年增加,歐洲的軍事支出更創下冷戰結束後新高,激增13%,是近30年來最大增幅。
台灣國防產業發展協會秘書長、海軍少將退休的徐綬章指出,俄烏戰爭促使歐洲各國一反多年來國防開支不斷縮減的趨勢,過去被視為加大投資主要政治絆腳石的德國,也拋棄十年來對軍事參與的漠視,將軍費支出從GDP的1.5%提升到2%;歐盟各成員國也已宣布增加數千億歐元的國防支出,這無異是歐盟對於多年來削減國防經費和支出不足的回增。過去十年間,歐盟的國防支出總額僅成長20%,相比之下,美國成長了66%,俄羅斯成長了292%,中國大陸成長了592%。
軍民技術轉化 國防經濟加乘效益
國防預算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於2023年5月的「臺美國防產業合作論壇」表示,國防產業是講究高品質與高技術的產業,其發展的同時也會帶動電子通訊、機械、航太等產業在研發、製造和維修方面的升級。國防和民用部門的交流可促進技術進步,有助於推動全球經濟和工業的發展。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博士提出「國防經濟」的概念。他解釋,過去所謂的國防產業定義比較狹隘,專指飛機、坦克、大砲等直接軍事使用的裝備,現代的定義範圍較廣,還涵蓋了軍民兩用的科技和製造業。從更廣的經濟層面來看,國防產業一方面可以滿足軍事需求,二方面則具有經濟加乘效果,綜合民主國家的案例計算,軍事的研發生產投入平均可以產生1.8倍的經濟效益,包括就業率、技術升級和溢出效果。
就業率淺顯易懂,無須贅述;所謂技術升級,係指參與的民間業者為了符合較高的軍事規格而優化設計研發及生產製程,進而帶動產業升級;溢出效果是把一項看好的技術獨立出來,另外成立一家子公司將這項技術發揚光大。軍用技術成功移轉到民間發揚光大的例子,不勝枚舉,眾所皆知的代表性例子便是Internet。
韌性供應鏈 最後勝負關鍵
俄烏戰爭還暴露出歐洲戰備普遍不足。歐盟各國從國家儲備中尋找數百輛坦克、多管火箭發射系統和火炮,以幫助烏克蘭遏制俄羅斯的侵略,但突然爆增的需求導致左支右絀的窘境,也凸顯出歐盟平時戰備的不足,包括如何補充過去20年耗盡的裝備庫存、更換冷戰時期的陳舊設備、如何重建和創新以獲得先進的能力等。此次得到的啟示是:韌性供應鏈是長期鏖戰的本錢,最後勝負的關鍵。
在建立韌性供應鏈方面,則可借鏡美國的國防科技工業和軍民融合發展。徐綬章表示,在美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國防部扮演了開發者、培育者、扶持者、規制者的角色,通過實施一系列的國防科技產業政策,美國不僅建立了強大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也帶動了民用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他談到,美國國防產業機制是由政府、產業和中間組織等三方相輔相成:為了滿足軍需,政府在通過法律、政策的同時,藉由誘人的採購合同和基金來激勵產業進行軍品的開發、生產;產業為獲得軍品訂單利潤在競爭中發展;中間組織則受託於政府與企業之間,充當橋梁和紐帶,實現自身利益。
軍民合作互惠互利 發揮溢出效應
根據徐綬章的分析,美國國防產業管理體制共有四大特點。第一,美國國防部是國家軍事力量和裝備的政府管理機構,國防部可以全面掌握裝備供求能力,有利於提高決策準確度;過程封閉在國防部系統內部,可提高決策和工作效率;科研能力及經費可以統籌,避免重複、浪費。
第二,美國政府雖然是組織者和最終用戶,但美國軍工產品研發生產仍遵循市場經濟,在研製、生產中引入競爭機制,統籌全社會力量,服務於國防產業。政府和產業各攤風險,彼此進行科技情報和技術轉讓,互惠互利,成果積極用於軍民通用產品的開發上。
第三,提倡軍民結合,尖端軍事技術對民用經濟部門發揮了可觀的溢出效應。美國當代高科技發展,從電腦、通訊網路、航太、核工業到先進製造業等各個領域,無不和美國的軍事工業緊密互動;尖端技術首先產生並應用於競爭最為激烈的軍事部門,軍事科技開發又拉動了各個行業的發展,各個行業的發展回過頭來又成為軍事後盾。
第四,注重國防工業基金的導向作用;政府設立國防工業基金用於支援重點軍工技術的開發,以解決重點軍品研製生產中所遭遇的瓶頸,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導向,吸引和引導企業投資軍方急需的軍品。
拚國防自主 大力發展軍機軍艦研發
至於地緣處境特殊的臺灣,自冷戰開始就以美製武器為主,到1960及70年代經濟起飛,工業基礎提升後,開始以自製加上外購武器,提高國防自主能力。2016年起,政府推動國機國造及國艦國造,大力發展軍機及軍艦研發能力,臺灣航太及船艦產值隨之逐年成長,更於2020年6月完成新式高教機「勇鷹號」首飛。徐綬章表示,目前勇鷹高教機、雄風/雲峰巡弋飛彈、騰雲二代無人機和各型艦艇等新型武器,都是開發中或已開始服役的重點項目。
目前臺灣擁有142架F-16A/B戰機,刻正著手進行升級作業,已另向美國新採購66架F-16V戰機,未來總計將有208架F-16戰機維修需求。對此,政府將成立F-16型機維修中心,推動F-16型機所需各項系統的自主維修與產製能量,並由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擔任主辦廠商,達到軍機自主維修需求。徐綬章指出,過去漢翔擁有頂尖的戰機設計技術,只可惜很多零件必須向國外採購,近年來在政府支持下,漢翔在研發新式高教機時已經可以將部分的新組件引進國內產業界,漢翔合作廠商從IDF停產後的614家,成長到將近900家,在大家努力下,成功打造勇鷹號新式高教機,自製率達到55%。
國艦國造方面,海軍現有7案陸續執行中,包括快速布雷艇、兩棲船塢運輸艦、沱江艦後續艦、新一代輕型飛彈巡防艦、新型救難艦等。如果期程順利,臺灣2029年將有71艘新艦艇。
科技新戰場 上太空展國力
此外,太空科技已成為各界角逐的新戰場,諸如遙測及通訊衛星等技術對國安、民生經濟、防救災等均扮演關鍵角色,況且太空科技附加價值高,且關鍵元件常受各國輸出管制,強化自主研發能量無疑是臺灣發展太空科技、強化及展現國力的必然方向。
戰爭型態左右科技發展,科技發展也會帶來戰爭型態的轉變,兩者相互為用,從而衍生出商機。最典型的例子是俄烏戰爭中,烏克蘭將無人機迅速改裝,大量用於戰場而奏功,從而在全球引發一股無人機熱潮。再以美國國防部因應中國大陸在印太地區迅速擴增軍力,日前提出的「分身」(Replicator)戰略為例(一般譯為「複製戰略」,但蘇紫雲認為其原意指千架無人機,因此用分身更為合宜),蘇紫雲說明,根據這個戰略,美國將在包括臺灣海峽在內的多個領域,部署數以千計的自動駕駛艦艇和無人機自主系統,企圖以創新技術優勢,嚇阻甚或消滅以量取勝的敵軍威脅。執行方式是由幾架主飛機放出如同「分身」的無人機「蜂群」,然後由這些無人機鎖定紛至沓來的敵軍目標,即時予以痛擊。這種分身戰略,既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調整或更新,進而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減少人員傷亡。他特別指出,其中的關鍵技術之一就是無人機群飛、無人艦群游及影像辨識及處理,臺灣在這方面的技術已有很好的水準,相關商機可期。
國防產業隱形冠軍 成績亮眼湧商機
蘇紫雲相當肯定臺灣目前的國防工業發展,依照瑞典著名智庫斯德哥爾摩研究所指出,臺灣的飛彈工業自製率約93%,居全球前三名;飛機自製率63%,是世界前十強;造船工業自製率達80%,也在前十五名之列。「這翻轉了一般國人的印象,臺灣國防科技其實是很厲害的。加上廠商的體質佳,政府也願意用國防需求作為火車頭,帶領整體產業和經濟更上層樓,相信不久的將來,臺灣股市會有獨立的軍工類股,尤其是無人機、資訊業、船體製造、飛彈、機能性紡織等最具潛力。」
促進國防工業與經濟的融合,一直是總統蔡英文2016年上任以來的重要政策方向,政府將國防工業列入了「5+2產業創新計畫」以及「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受惠政策支持,臺灣相關產業近年也交出了亮眼成績。徐綬章舉例,臺灣企業在航太零組件製造表現出色,建構起民用航空產業的供應鏈體系,得以與波音、空中巴士和惠普公司等全球巨頭合作;臺灣企業在AIoT的強大能力也成為無人機領域的佼佼者;臺灣的半導體、資通訊電子與精密機械產業鏈完備且表現卓越,是臺灣發展國防產業的雄厚基礎,吸引各國業者紛紛來臺洽詢合作機會。
舉例來說,英國、法國、波蘭、捷克等西方國家向臺灣採購不少車用顯示器、無人機控制臺顯示器、軍規電腦。臺灣工業電腦做得非常好,又可以少量多樣量身訂製,連AI技術都可以整合,工業電腦轉軍規電腦輕而易舉,而且這些國家非常喜歡臺灣一條龍的服務,西方國家的無人機、坦克、軍車裡的電腦,很多是來自臺灣。徐綬章說,過去臺灣主要是向外採購,現在則是著重在創造互補雙贏的合作,尤其是美中科技戰開始以來,歐美國家對於紅色供應鏈分外提防,導致各國對臺灣的詢問度愈來愈高。
航太及國防雄厚實力 備受國際矚目
和世界各國密切交流合作,除可奠定雙邊企業的合作夥伴關係,更可完善臺灣國防產業供應鏈。帶領臺灣企業走向國際,正是台灣國防產業發展協會主要的工作目標之一。該協會2022年迄今已經率團參訪日本、加拿大、美國、波蘭和捷克。徐綬章提及,「2022年在捷克,協會舉辦了逾百場B2B商務洽談,也參觀不少當地公司,了解他們的能量,以及雙方可以互補合作的機會。」
由外貿協會主辦之「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為全球國防軍備業者所矚目的重要展覽平臺。2023年展覽於9月14至16日盛大舉辦,吸引來自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捷克、德國、土耳其、立陶宛、印度、臺灣等10國,近300家國內外知名企業、研究機構、學術界及政府相關單位,使用近千個攤位,展覽規模創歷史新高。本屆展覽獲國際知名大廠如Lockheed Martin、Northrop Grumman、BAE和L3Harris等熱烈報名,AIT美國在台協會及捷克更是首度以籌組國家館方式展出,臺灣在航太及國防的雄厚產業實力備受國際矚目。
盤點資源借鏡國外 打入國際供應鏈
無須諱言,臺灣國防產業環境當然仍有許多進步空間。首先,臺灣雖然在技術上有不少隱形冠軍,但除了漢翔及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外,臺灣企業仍以零件製造、機器維修、產品代理為主,系統整合能力不足,而且也未釋出因應產業升級的人才需求;其次,臺灣國防市場規模有限而且高度集中,難以創造經濟規模,導致民間投資研發與產業升級裹足不前。臺灣缺乏關鍵技術和專利,很難在國際市場競爭;而缺乏關鍵技術,則是因為缺乏人才。徐綬章建議政府先盤點國防產業的多方資源,改善產業結構並深化科學工程教育,領導眾多中小企業齊心協力,借重國外經驗,並效法美國遵循市場經濟的產業競爭制度,砥礪求新。
雖然滿足自己的防衛需求必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果,但發展國防產業的另一目標是要打入國際供應鏈。蘇紫雲認為,俄烏戰爭後是臺灣打入國際供應鏈的絕佳時機,可行的做法是外交上多與盟國溝通,技術上採取化零為整的方式。礙於外交關係,一次賣一整架飛機或許有困難,那就先賣次系統(subsystem)或部件,例如飛機引擎、航電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