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世紀初到今日,不停開拓新市場的臺灣茶,發展出成熟的產業鏈,穩坐臺灣經濟的關鍵地位。如今,業者積極推廣茶產業的文化價值,有效提升茶葉的國際競爭力。
提到臺灣的代表性農產品,「茶」始終占有一席之地。無論是香氣清雅的文山包種,還是韻味濃郁的東方美人茶,臺灣茶以其獨特風味與職人精神,贏得全球茶友的青睞。然而,輝煌的出口歷史其實並非一蹴可幾,而是歷經數世代的市場開拓與產業轉型,才走到今日。
百年軌跡 從大稻埕走向國際市場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臺北大稻埕成為茶葉進出口的重鎮。當時臺灣已開港通商,外商紛紛設立洋行,包括英國的怡和洋行、德記洋行等。由於淡水港開放,臺北逐漸發展為北臺灣貿易中心,而大稻埕則集結了大量茶葉、布料、中藥材等商業活動。
當時的茶葉主要從臺北近郊(如文山、木柵或南港、深坑、石碇、三峽、大溪等地)運往大稻埕,再經由外商或本地貿易商出口到歐美市場。這段時期的明星茶品,是被稱為「Formosa Oolong」(福爾摩沙烏龍,俗稱番庄茶)的重發酵烏龍茶,風味獨特,深受歐美(特別是美國與英國)消費者喜愛。
在茶葉出口的黃金年代,不少知名的茶葉商號如「錦記」(陳天來)、「東興」、「新芳春」(王連源)等,在大稻埕設立茶行,不僅進行原料收購與分類,還設有烘茶工廠,甚至建立起與國外直接交易的網路。茶葉出口,成為當時臺灣最賺錢的對外貿易品項之一。
日治時期提升品管與制度化
奠定外銷競爭力
臺灣茶葉學會理事長陳右人,曾擔任農委會茶業改良場(現為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場長,並從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職退休,畢生奉獻在「育才」和「育茶」,人稱「茶業博士」、對臺灣茶產業發展影響深遠。
陳右人提供資料顯示1868至1895年間,臺灣茶葉與蔗糖在外銷總值中的占比變化。自1865年起,西方洋行積極推動臺灣茶葉生產,並出口至美國。洋行透過設立精製廠、資助茶農並與其契作,掌控茶葉的生產與出口。
隨著外銷暢旺與行銷策略成功,茶葉出口價值逐年上升。自1870年起,茶與糖合計占臺灣出口總值超過75%。1878年茶葉出口首次超越蔗糖,占比達 53.9%,成為主要出口品。至1886年,茶葉出口更占總出口值的74.9%,顯示其在臺灣經濟中的關鍵地位。
番庄茶是指賣到外國的茶葉(以烏龍茶為主),當時面臨單一種類比重過大的問題。劉銘傳看到這個缺點後,引進紅茶製造機械和技師,開始發展紅茶。雖然外銷通路被西方洋行掌握,但在臺日本人於1925年正式引進大葉種,開始生產紅茶。紅茶在二次大戰前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但在戰後逐漸沒落。
陳右人說明,當年番庄茶價格比中國大陸的茶葉低,風味接近紅茶。美國19世紀的淘金熱和橫貫鐵路建設吸引大量中國大陸勞工,他們傳統上喝烏龍茶,這也促進了番庄茶的銷售。事實上,臺灣本地很少消費番庄茶,所以在番庄茶銷美大幅減少後,即很少製造。目前臺灣的茶葉種類繁多,包括部分發酵的烏龍茶、重發酵的東方美人茶等。烏龍茶分為清香型和烘焙型,重發酵的烏龍茶稱為紅烏龍茶。
進入日治時期後,日本政府為提升臺灣農產品的外銷競爭力,對茶產業進行了系統性的管理與改革,包括:設立官方茶業改良單位(如1903年設置於桃園楊梅埔心的「安平鎮製茶試驗場」,即現在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前身);推動茶葉分級制度(加強品管以確保出口品質穩定);發展以出口為導向的茶產銷體系(強化對日出口)。在此階段,臺灣茶的主要出口市場從美國轉向歐美、日本,及日本的中國大陸占領區。尤其是高品質的包種茶與焙火烏龍茶,在日本的茶道文化影響下,受到高度評價。
陳右人說明,臺灣早期不生產綠茶,因為日本政府不希望臺灣產品與日本國內產品競爭。
二次世界大戰後
產業重建與外銷復甦
1945年以後,臺灣引進珠茶、龍井和碧螺春等綠茶品種,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綠茶產業。當時在中國大陸上海的華茶公司唐季珊,對臺灣茶產業的發展有很大貢獻,他教導臺灣茶農如何生產和外銷珠茶,並將珠茶銷往北非和中東地區。
臺灣茶產業面對日軍撤離、設備短缺、國際市場中斷等問題。政府著手推動農業現代化與茶葉復興政策,當時由農委會與各地茶業改良單位(平鎮茶葉試驗分所、魚池茶業試驗分所、茶業傳習所等3個單位,這3個單位在1968年合併,成為臺灣省農林廳茶業改良場)協助恢復出口能力。
陳右人說明,戰後臺灣銀行統計當時各地有600萬公斤以上的紅茶庫存,遂鼓勵業者外銷紅茶以賺取外匯。當年政策要求外銷收入須兌換並幫助支撐(舊)臺幣,導致茶葉企業面臨龐大衝擊,許多企業倒閉;但整體產業仍堅韌不拔,原因之一是在1950年代中期,臺灣珠茶外銷價格每公斤約為2至4美元。當時舊臺幣剛換成新臺幣,最初匯率約為8元兌換1美元。然而由於臺灣當年時局因素,匯率變動迅速,當時的報價1公斤茶葉的價格實際上約為新臺幣70至80元。能賣出1至2公斤茶葉的收入就相當於當時勞工月薪,茶產業能持續賺取大量外匯,故能挺過風雨飄搖的年代。
此時,臺灣茶另外也出口到東南亞僑鄉,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與印尼等地,以迎合華人市場對包種茶與紅茶的需求。1950至1970年代是臺灣茶葉出口數量最多的時期,出口量一度占全球1成以上。臺灣政府與民間企業(如「林華泰」、「振芳茶行」、「天仁茗茶」等)也積極參與國際農產展覽,布局國際品牌形象、嘗試拓展歐美市場。
內銷:市場引領喝茶風潮
外銷:文化加值闖精品市場
陳右人解釋,到了1970年代末期,臺灣茶產業外銷開始受到挑戰,當時臺灣的採茶工人薪資上漲;但對岸隨著文革在1976年結束,茶葉外銷崛起並成為創匯產業,對臺灣茶葉出口造成龐大競爭壓力。雖然珠茶的外銷式微,恰逢日本開始購買臺灣的煎茶而創造出口新榮景,並持續到1980年代。
1980年代前後,臺灣社會經濟起飛,國內消費市場興盛,加上外銷價格不如以往,許多茶農轉而專注內銷高價市場。陳右人說,臺灣人在1990年代之前主要喝的是輕發酵的部分發酵茶,如文山茶和凍頂茶。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期,隨著經濟發展和政府的推動,臺灣的茶葉政策從外銷為主轉為內銷為主,鼓勵國人喝茶。這一轉型使得臺灣的茶葉消費量大幅增加,現在國人平均每年飲茶量約為1.5公斤。
臺灣茶農轉向以品質取勝,並創造出不少具地方特色的茶區與品牌。像是阿里山烏龍、梨山茶、杉林溪茶等,在國內外皆建立了高級茶形象。雖然出口總量下降,但價值卻有所提升。茶葉出口開始向精品化、小包裝、高單價邁進,並以參展、文化包裝與體驗行銷為策略,重新進入日本、美國、加拿大與德國等市場。
臺灣茶產業新風貌
精緻小包裝直攻品味客群
根據財政部海關進出口統計,2024年全年臺灣「茶葉及其製品」(含發酵茶、非發酵茶、其他產品)出口達8,164公噸,較2023年略減,出口額為8,321萬 4,000美元(較2023年9,591萬1,000美元衰退13.2%);進口2萬9,570公噸(較2023年略增),進口額為9,379萬8,000美元(較2023年衰退2.3 %)。2023年與2024年臺灣茶葉(不含其他產品)出進口情形請參表1、表2。
陳右人說,目前進口茶葉的單價約為每公斤3美元,而出口茶葉的平均價格超過12美元。這主要得益於臺灣的茶葉精製、篩分和併堆(將不同批次、季節、產地的茶葉定比例調和,以達到穩定的品質和產量要求的)技術,將品質較高的茶葉出口到國際市場。
目前臺灣茶產業最大出口市場仍以北美市場(美國、加拿大)為主,當地多進口有機、單一產地與環保包裝茶品。其次則為東南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國家,臺灣茶仍具傳統市場基礎。再者為歐洲(英、德、法等)市場,偏好特色口味與臺灣在地故事包裝茶品。新興的銷售通路如跨境電商(Amazon、Rakuten與Shopee)、訂閱制茶飲盒(TeaBox、TeaDrop)也為臺灣茶葉打開新的出口管道。
政府與民間攜手轉型
以文化創意打造新產品
陳右人指出,茶產業的轉型之路,政府機關的推廣與協助營造文化氛圍相當重要,特別是長年協助各地舉辦的茶葉競賽,為臺灣茶葉定價提供標準,甚至有助提高茶葉的價格。政府與民間合作,賦予茶葉更多的文化氛圍,可有效提升茶葉的國際競爭力。
他語重心長地說,今日年輕人喜愛罐裝茶飲料和手搖飲的飲茶方式被定位為年輕人的茶文化。茶文化是需長期經營,今天年輕消費者愛喝茶文化,隨著其年齡的增長,將會轉向傳統的茶文化,進而鞏固臺灣茶文化的底蘊。
茶產業的轉型不僅包括茶葉本身,還涉及周邊產品的開發。陳右人不吝分享研究開發茶產業轉型成果,包括茶香水、肥皂等,供有興趣開發的茶產業業者參考。
1.茶香水與茶肥皂的開發:茶香水的開發是基於茶葉生產過程中香氣的回收。加熱過程中香氣容易散失,因此業者可設法回收香氣,並建立食品等級的回收系統。不同品種的茶葉香氣各異,回收的香氣除了製作真正的香水以外,還可以用於啤酒、火鍋等產品調味。茶肥皂的開發已有業者取得一定程度的市場,雖然技術門檻不高,但能夠刺激市場話題,促進茶葉消費,值得再推廣。
2.茶葉周邊產品與泡茶方式的創新:除了茶香水和肥皂,茶葉周邊產品的創新,還包括透過以茶葉拌飼料餵食蛋雞,確實能夠提高蛋的品質,降低膽固醇含量。雖然此產品的技術門檻亦不高,但也能夠製造市場話題,刺激茶葉消費。冷泡茶的研究(如:微米生技冷萃技術)也是一個重要方向,透過技術改進,冷泡茶的泡製時間縮短至30分鐘內,方便消費者快速享用。
3.低咖啡因茶與特殊胺基酸的運用:低咖啡因茶的開發並不僅僅是降低咖啡因含量,而是透過增加特殊胺基酸,如γ-胺基丁酸(GABA),來改善茶的風味和質感。低咖啡因茶雖然風味較淡,但具有助眠效果。相關產品市場接受度高,且能夠刺激市場活力,促進茶葉消費。
4.茶葉入菜:茶葉入菜、製作麵條、包子、餅乾與霜淇淋等都是茶葉周邊產品的創新作法,同樣也能夠刺激茶葉消費。茶葉啤酒的研發也已成功,透過特殊萃法,克服茶與蛋白質沉澱的課題後,茶葉啤酒可成為暢銷品牌。
5.茶蠶沙與微生物發酵茶:經研究茶蠶沙(蠶寶寶吃完桑葉後排出的糞便,經過乾燥後形成的物質)發現,其含有特殊的寡醣,能夠刺激細胞活力。透過從茶蠶腸胃道抓取微生物,進行茶葉發酵,可開發出具有安眠效果的微生物發酵茶。此技術門檻較高,目前尚未商品化,但微生物發酵茶具有潛在商機,有可能成為重要的茶葉產品。
6.老茶成化的研究:老茶成化的研究旨在讓茶葉像酒一樣隨著時間變得更好。雖然目前食品相關法規規定,茶葉須標示有效期限,但茶葉產品在理論上是沒有有效期限的;只要含水量夠低,就能長期保存。這些研究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推廣,才能在市場上取得成功。
茶文化推廣 探索新市場
茶產業轉型的光明路
臺灣的茶產業面臨來自中國大陸和其他國家的競爭壓力,未來充滿挑戰但也充滿機遇。政府和產業界需要共同努力,推動茶葉的國際行銷,提升茶葉的文化價值和國際知名度。茶葉企業需不斷創新產品、強化品牌,適應市場變化和消費者對品質與環保的需求。透過加強茶文化的推廣,吸引年輕消費者,並探索新市場機會,臺灣茶產業將能在國際市場上保持競爭力。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雜誌 享好禮三選一: https://maac.io/2Bp5B/18z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