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Critical minerals in hot demand but governments have hard time getting industry off the ground
儘管澳洲蘊藏豐富鋰、釩、鋯、鎢、鉬等礦產,惟實際出口量卻有限,因市場長期由中國壟斷。澳洲政府多年來試圖打破這個格局,協助本土礦業計畫起步,但成效不彰。根據ABC新聞,隨著美國川普政府積極尋求「去中國化」的關鍵礦物來源,澳洲再次投入競爭,期望成為全球重要之供應來源。不過,究竟是下一波礦產繁榮的開端,還是政府徒耗資源的賭注,仍難定論。
關鍵礦物支撐現代產業與國防建設,全球約三分之二市場由中國掌控,包含開採與精煉。以鈷為例,中國自剛果大量進口礦石,再自行加工出口,形成上下游一體供應鏈。該壟斷局面使西方國家倘與中國「經濟脫鉤」(decoupling)將面臨戰略風險。
過去中國曾於2010年與日本外交緊張時刻,以限制稀土出口作為施壓手段。此外,即便未發生衝突,中國亦可憑藉主導地位操控價格,造成市場劇烈波動,使得投資者難以評估澳洲新礦場計畫的可行性,對投入資金趨於保守。
為改善該投資困境,歷屆澳洲政府透過補貼、擔保(underwriting)等方式,協助開發新礦廠計畫度過初期瓶頸。莫里森政府曾投資40億澳元設立「關鍵礦物基金」(Critical Minerals Facility),工黨上台後再追加10億,並透過「清潔能源金融機構」(Clean Energy Finance Cooperation)與「北澳基礎設施」(Northern Australia Infrastructure Facility)提供資金,同時規劃將部分生產稅收抵免項目納入關鍵礦物範疇。近期工黨更提出成立「國家儲備庫」(national stockpile, or “reserve”),計劃與礦場簽訂自願性協議,保證採購部分產量,為業者提供穩定需求,進而降低價格不透明與壟斷風險,為投資者注入信心。
然而,聯合黨對此舉並不買單。反對黨資源事務發言人批評這是政策失敗的證明,認為工黨行動過慢且成效不足。反對黨領袖Dutton亦直言相關措施僅是舊政策翻版,缺乏實質成果。又強調,無論透過承購協議(offtake agreement)或儲備制度,關鍵礦物對澳洲與盟國都至關重要,若聯合黨執政,將與美、英、日等盟友推動務實合作。
關鍵礦物議題同時也成為澳洲與美國關稅談判的籌碼。工黨政府一度接近與川普政府達成關稅豁免協議,但最終因白宮內部主張「零豁免」派占上風而告吹。Dutton則聲稱,若由他主導,能提出更具吸引力的條件。
在爭取與美國、英國、歐盟、日本與韓國合作的同時,澳洲亦面臨與這些盟友競爭的壓力,因多國同步投入自家關鍵礦物產業,形成變數重重的競爭局勢。關鍵礦物是否真能成為澳洲下一波經濟奇蹟,仍有待選後政策推動與國際局勢變化驗證。
註:鋰、釩、鋯、鎢、鉬等礦產是電池、電動車、LED、風力渦輪、太陽能板、人工智慧與軍事武器等現代科技不可或缺的基礎。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