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心生態標章 創造漁業與海洋保育雙贏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農傳媒】2021.05.22

海漁基金會推動「海洋之心生態標章」計畫,期能透過標章審核管理與驗證制度,創造漁業與海洋生態保育雙贏。(圖片提供/CC0 Public Domain)

內文提供/《農政與農情》 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陳柏沅 張惟翔

臺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狹長且海底地形多樣,又地處於黑潮暖流與中國沿岸冷流交匯處,基礎生產力豐富,成為魚貝介類良好的繁殖棲息場所,造就臺灣沿近海優良漁場環境。然而,近年受到氣候變遷、棲地環境破壞、環境汙染及過度捕撈等因素,影響沿近海棲地環境及資源,為此,農委會已針對對於棲地環境及資源影響甚大之漁具漁法,如拖網漁業、扒網漁業訂定禁漁區(期)規定,並對於沿近海漁獲大宗經濟性物種,如鯖鰺、魩鱙、鎖管、蟳蟹等訂定禁漁區(期)、漁船船位監控、卸魚聲明等規定,並進行魚苗放流、覆網清除、輔導地方政府訂定保育區等工作,以落實責任漁業管理。

為利漁民、民眾更加瞭解資源保育及永續利用的理念,漁業署自2018年起,輔導財團法人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下稱海漁基金會)推動「海洋之心生態標章」計畫,期能透過標章審核管理與驗證制度,提升民眾對於永續水產品之認識,同時提升產業形象與價值,創造漁業與海洋生態保育雙贏。

國際上對友善海洋生態標章之推動

海洋漁業永續利用已成為國際間不容忽視之議題,全球各國開始發展出許多海鮮生態標章,以英國及日本為例:

一、英國:由世界自然基金會與聯合利華(Unilever,全世界最大的冷凍海鮮採購商之一)共同捐助創立、總部設在英國倫敦的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 MSC)於1997年公布全球第一個永續海鮮標章MSC,以「可持續的魚類資源、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化、有效的漁業管理」三大原則對捕撈之海洋水產品進行嚴格把關,並授予符合資格者藍色環保生態標籤。依據海洋管理委員會2020年最新公布的年報顯示,目前貼有藍色環保生態標籤的漁獲總量已達到1,470萬噸,佔全球所有野撈漁獲中約15%,而在國際上,奧運選手村、歐美許多超級市場,包括沃爾瑪(Walmart)、宜家家居(IKEA)皆作出具體承諾,增加環保海鮮的產品比例,販售通過MSC標章驗證的產品。

二、日本:2005年日本農林水產省水產廳注意到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首次針對海洋漁業漁產品生態標章發布指導綱要草案(Guidelines for the Ecolabelling of Fish and Fishery Products from Marine Capture Fisheries, FAO 2005)後,便與大日本水產會於2007年推出日本海洋生態標章Marine Eco-Label Japan (MEL Japan),採用適合日本漁業國情標準的生態標章;後續於2016年為了實現順應社會需要的新發展,特別是為了順利獲得國際奧委會同意東京奧運賽事期間,選手餐廳的海鮮供應除了MSC海鮮外,也能供應通過MEL Japan驗證的環保海鮮,因此將MEL Japan獨立為一個單位,致力於將日本海洋生態標章打造為成世界接納的高透明度、高信賴度的永續海鮮標章。

海全球海鮮標章範例。(圖片提供/海漁基金會)

臺灣友善海洋生態標章之推展

一、臺灣漁業適用國外海鮮標章之困境

臺灣地處亞熱帶海域,生物多樣性極高,物種及生態系皆多元複雜,如使用國外市場市佔率較高的環保海鮮生態標章,以MSC為例,其科學調查工作、評估及驗證費用動輒數百萬元臺幣,一般漁民難以負擔;且考量未來將驗證成本反映在國內水產品價格上的市場漲幅空間仍然有限,消費者對於高單價環保水產品購買意願有待評估考量,有鑒於此,漁業署與海漁基金會評估後,決定依據FAO於2009年公布的「海洋撈捕漁業之魚和漁產品生態標章準則」設計適合我國漁業文化的友善海洋生態標章「海洋之心生態標章」,一方面輔導漁民提升產品價值,另一方面,使民眾透過消費選擇,支持在地國產水產品,同時深化海洋保育觀念。

二、全臺首創海洋之心生態標章

海洋之心生態標章為參考聯合國糧農組織2009年公布的「海洋撈捕漁業之魚和漁產品生態標章準則(Guidelines for the Ecolabelling of Fish and Fishery Products from Marine Capture Fisheries)」訂定,標章型態採ISO環保標章第二型(非交由第三方驗證),由海漁基金會擔任驗證角色,並採用國際有機農業運動3.0倡議的多方參與查證系統(PGS),邀請多元的利益關係人包括消費者、生產同業、專家學者、NGO等各種角色參與稽核,強化標章公信力,建立產銷之間對漁產品生產的認識與信任(驗證流程)。

ISO第二型。(圖片提供/海漁基金會)

海洋之心生態標章驗證內容如下:

(一)漁業驗證:以「同漁法、捕同魚種、三艘以上組成的友善船隊」為基本的申請資格,並以以下四個關注項目作為評分標準:

確保魚群永續:以科學研究成果,判斷受評估物種生物學特性,綜合評估物種受到漁業撈捕影響之復育能力、漁獲體長、產卵親魚數量及資源量變化等訂定物種資源利用之預警管理措施,以確保資源永續利用。

保護海洋環境:資源生長仰賴健康的海洋環境與健全的生態系,評估項目包含漁船作業對於海洋棲地的友善程度、食物網衝擊及混獲程度,減緩漁撈行為對漁業生態系以及海洋生態食物鏈之影響,並期望將漁業混獲程度降到最低。

有效漁業管理:漁業資源永續利用,建立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上,評估項目包含訂定相關禁漁區(期)等規定、落實卸魚申報及裝設漁船航程記錄器(VDR)、漁船船位監控系統(VMS)及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等設備,落實責任漁業管理。

企業社會責任:海洋之心生態標章要求友善船隊符合輸歐盟漁船衛生管理的基本條件,期待船隊善盡企業社會責任,藉由強化漁船的機械自動化、提供符合職業安全衛生工作守則的乾淨漁捕工作環境、遵循勞基法等勞動力聘僱法規的福利待遇等多項詳細指引,打造令消費者安心的海鮮產業,回應社會各業對食品衛生、勞工權利、動物福利的關注。

(二)漁產品產銷監管鏈驗證:為確保印有海洋之心生態標章之漁獲產品,皆源自獲得海洋之心驗證之漁業,可經由供應鏈追溯至源頭,避免魚目混珠,並以六大原則為驗證標準:

●本標章產品從驗證供應商處購買。

●本標章產品具可識別度。

●本標章產品與非本標章產品有所區隔。

●本標章產品具可溯源性且其數量有紀錄。

●公司對產品有監管系統。

●本標章產品初級加工環境符合海漁基金會衛生標準。

海洋之心生態標章驗證流程。(圖片提供/海漁基金會)

海洋之心生態標章漁業驗證項目。(圖片提供/海漁基金會)

三、首批海洋之心生態標章驗證海鮮 尚鯖啦!

臺灣沿近海漁業資源豐富,其中鯖魚為我國東北部海域重要漁獲物種,每年漁獲量占沿近海總漁獲量近六成,以扒網為主要作業漁法,為確保鯖魚資源永續,農委會於2013年訂定「鯖鰺漁業管理辦法」,限制漁船作業艘數、訂定作業禁漁期及禁漁區規定、嚴格監控漁船作業位置,以及要求落實卸魚申報工作,並與產、官、學界組成鯖鰺漁業管理諮詢小組,建立共管機制,以期永續經營鯖鰺漁業。

在嚴格管理制度下,漁業署與海漁基金會邀集產、官、學界及相關團體共同組成生態標章評估小組,以前述4大關注重點,評估取得標章資格,並於2020年頒發國內首批通過驗證金級「海洋之心生態標章」予「南方澳鯖魚扒網友善船隊」計74艘漁船及「澳底鯖魚扒網友善船隊」計7艘漁船,船數占目前在東海漁場作業的扒網漁船數約77%。對於船隊而言,無論是在落實漁業管理制度、生態保育及企業社會責任上,均給予最大的肯定。

此外,2021年,海漁基金會與金春勝食品冷凍公司品牌合作,採用「南方澳鯖魚扒網友善船隊」鯖魚,共同推出臺灣首款永續海鮮商品「水煮鯖魚罐頭」,該公司亦為全臺第一家通過海洋之心生態標章產銷監管鏈(Chain of Custody)驗證的加工廠,首批罐頭也順利通過海漁基金會的不定期溯源稽核,成為鯖魚產業鏈成功升級的第一步。

海洋之心生態標章證書。(圖片提供/海漁基金會)

海洋之心生態標章期盼建構消費者採購行為與生產者付出密不可分的關係,透過各項評估確保生產過程中對社會責任與海洋環境友善,同時兼顧品質的水產品供應給消費者,也藉由消費者的選擇,回饋支持生產者,亦或是漁政管理者對漁業資源永續的努力,進而達成良性循環。

漁業署持續協助漁民組成友善船隊參加「海洋之心生態標章」驗證,並持續辦理友善船隊培力課程,同時與加工及通路端開發新的漁獲利用方式及產品,期望有更多的漁船一起參與,讓更多友善海洋國產海鮮在市場被認識、選購,也讓消費者在享受鮮味的同時,一同守護海洋,永續海洋漁業資源。

本文轉載自346期《農政與農情》,原文標題為〈推動海洋之心生態標章 大啖鮮味同時守護海洋〉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