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與美國關稅談判達成原則性協議 – 德國經濟智庫見解(4)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美國與歐盟達成的關稅協議將對歐洲經濟產生顯著影響,而德國為歐盟出口值最高的國家,外銷導向企業將首當其衝。2024年德國的出口比重為42.1%,表示德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有超過四成來自外銷的貨品與服務。

此間有德國經濟專家認為歐盟談判實力弱於日本與英國,結果僅能暫緩美國威脅所設下的8月1日最後期限。由於美國拒絕多邊協議,傾向直接進行雙邊“交易關係”,在這種情況中,短期的個別國家利益被優先置於團體規範與長期穩定,不利於地區利益前景發展。

這種不平衡關係未來將削弱歐盟的競爭力,危及歐洲數千個工作機會。儘管目前貿易條件已初步確定,但供應鏈將發生變化,價格也將上漲。與美國的協議將對德國帶來顯著衝擊,將損害其經濟成長與就業機會。

不僅於此,在協議附帶的能源採購條件下,歐盟同意未來三年向美國進口價值7,50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石油及核能鈾燃料,然而2024年歐盟從美國進口的能源價值近於770億歐元,而歐盟能源進口總額約3,760億歐元。差異與矛盾所在十分鮮明,一是歐洲工業不得不向美國採購高於所需、價格不明的石化燃料,再者是此項交易將違背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標,等同於歐盟綠能政策的重大倒退。

    根據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估算該協議對德國GDP的短期影響結果,顯示如若15%的一般關稅,及50%的鋼鐵及鋁關稅持續,將導致德國年度GDP下降0.15%,損失高達65億歐元。歐盟整體GDP損失為0.1%。如果將今年四月間的27.5%舊汽車關稅計入,德國經濟成長將下降0.51%。

    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IW Cologne)警告,儘管在雙方在關稅談判上達成了共識,但仍舊對德國經濟打擊不小,華盛頓方面也可能會進一步干預。畢竟在購買與投資承諾難以確定的情況下,川普永遠不會完全消除關稅威脅,意即歐盟原應採取更強硬的談判策略。

    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此前模擬顯示,假設在美國不會對製藥業徵收關稅的前提,加上考慮美國對中國大陸商品徵收30%關稅,以及中國大陸對美國進口商品徵收10%關稅。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對美國的出口將下降18.9%,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將下降4.9%。整體而言,德國經濟成長將損失0.15%。這將使1%的成長率降至僅0.85%。如此一來,即使德國服務業與農業能享有些微的正面影響,但另一方面,德國工業附加價值將暴跌1.54%。汽車、金屬、電子設備、機械工程、電腦、紡織、塑膠以及化學業的損失將特別嚴重。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說明,與川普達成協議的經濟成本,短期而言對德國和歐盟來說是可控的,但此番貿易綏靖政策並不可取,因為日後將付出更高的代價。

資料來源:德媒綜合報導 - 公廣一台(ARD)、德國商報(Handelsbla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