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碳稅上調至每公噸25星幣(19.42美元),2025財政年度碳稅收預計將達6.42億星幣(4.99億美元)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一、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5)年6月11日報導,星國自去(2024)年起將每公噸碳稅從5星幣(3.88美元)調高至25星幣(19.42美元),根據星國「2025財政年度收入及支出預算報告」顯示,預估星國碳稅收將達6.42億星幣(4.99億美元),較2024財政年度的1.96億星幣(1.52億美元)增加227%。
二、    新加坡碳稅徵收的主要對象為每年排放至少2萬5,000公噸溫室氣體的設施與機構,包括發電廠與大型製造商等。預計至2026年及2027年,碳稅每公噸將漲至45星幣(34.96美元),2030年則將增至50至80星幣(38.85至62.16美元)。每財政年度的碳稅收是針對前一個排放年的碳排放量所徵收的稅,星國政府會在每年9月份徵收上年碳排放的碳稅。
三、    根據「碳稅過渡架構」,符合條件的企業可根據「效率基準」及「脫碳計畫」獲得一定排放許可,以緩解碳稅短期內對競爭力的影響。自去年起,須繳碳稅的星國企業亦可從國際市場購買高品質的碳信用,以抵消最多5%的碳排放稅。截至6月10日,星國「碳市場合作」網站中並未列出獲准的碳信用項目,星國政府亦未收到任何企業計畫透過國際碳信用抵消碳排的申請。
四、    根據「新加坡國家環境局」(NEA)官網,目前的國際碳信用供應有限,原僅能用於抵消2024年碳排放的額度,可轉用於抵消2025年碳排放,即企業在2026年財政年度可抵消最多10%的2025年碳排放稅。新加坡政府發言人指出,徵收碳稅是在向整體經濟發出價格信號,激發各領域提升能源與碳效率,同時增強對低碳解決方案的投資吸引力。
五、    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去年曾表示,星國政府會將所徵得的碳稅用於推動須投入大量資本的脫碳解決方案,以及支持企業採用低碳節能的方案,以緩解對家庭的影響,因此預計10年內不會從碳稅上調獲取額外的淨收入。
六、    新加坡學者表示,2024年的碳稅調高四倍,但2025財政年度的預估碳稅收增幅卻少於四倍,或因排放密集且易受貿易衝擊的企業可享有「過渡津貼」(transitionary allowance)所致。新加坡落實嚴格的碳稅,並將碳排放所涉及的成本反映在徵稅上,將為碳市場機制奠定基礎。
七、    惟碳信用市場在確定信用品質、核實標準等方面仍具挑戰,將影響市場的參與度及信心。但當「巴黎協定」第六條啟動後,碳市場已開始制定更明確的規則,大型企業為實現淨零排放承諾,對碳信用的需求亦日益增加。此外,新加坡金融業具備專業能力,以負責任的方式協助發展碳市場,因此學者對星國的碳信用持謹慎樂觀態度。
八、    淡馬錫旗下綠色投資公司GenZero指出,持續提高企業對碳信用項目的認識與理解,同時加強碳信用評估標準的協調,將能幫助碳市場參與者瞭解其中的風險及做出明智決策,增強整個市場的信心。碳信用市場亦將持續與全球脫碳議程同步,成為調動氣候融資、推動淨零排放,以及各國實現「國家自定貢獻」的關鍵工具。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