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發展東海岸外填海造「長島」建蓄水池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新加坡預計在東海岸水域填海造島和興建蓄水池,範圍從濱海堤壩至丹那美拉渡輪碼頭。面積約等於兩個濱海灣的人工島落成後,既可緩和海平面上升對星國帶來的威脅,也能打造休閒設施、住宅,以及工業園區等。名為「長島」(Long Island)的人工島佔地約800公頃,將耗時「數十年」發展,相關技術研究2024年初開始,預計為期五年。同時,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和新加坡公用事業局也會與公眾和利害關係人接洽,繼續徵詢相關的看法和建議。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於2023年11月28日為一場介紹改善本地東海岸公園環境和植樹活動致辭時,宣布長島發展計劃。根據初步構想,長島將由三塊填海土地組成,它們會高於現有土地,一字排開形成一個“島鏈”,從濱海堤壩延伸至丹那美拉渡輪碼頭,橫跨東海岸公園,總長約18公里。長島將建於東岸公園外的海域,與公園平行,兩者之間的水域將形成新加坡第18個蓄水池。

填海新增的土地可用來興建住宅、發展服務和娛樂設施等,以及為東海岸公園增添20公里的濱水公園,把現有的濱水區長度拉長多兩倍。新加坡李顯龍總理曾於2019年的國慶群眾大會演說中提及建造長島防洪的計劃,新加坡市區重建局也在去年的長期規劃檢討展覽上展示這個方案。 

這並非新加坡首次在東南海岸大規模填海。上一次的填海工程在1966年,也就是該國獨立隔年開始,歷時超過20年。範圍從丹那美拉勿剎路到直落亞逸盆地,面積超過1500公頃,相等於2100個足球場。馬林百列組屋區和東岸公園所在之處,便是當年填海所造的土地。

李智陞說:「50多年前,當我們的先驅在東海岸展開填海工程時,他們不僅是在解決新加坡當下面對的迫切挑戰,而是把目光放得長遠,想像未來可能的樣子,為後代創造空間和機會。我們必須延續這樣的長遠規劃。”隨著氣候變暖,估計到了本世紀末,新加坡四周的平均海平面可能上升高達一公尺。若漲潮和風暴潮同時發生,海平面甚至可能上升四、五公尺。

新加坡是個低窪島國,三分之一的土地比平均海平面高不到五公尺。李智陞指出,目前規劃的重大工程,是為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長期影響做好準備。由於東海岸面對的水患風險很高,所以須採取措施,保護人們的家園和生計。

曾探討其他可能方案包括沿岸樹立“長牆”

除了築建長島外,新加坡當局也曾探討其他可能的方案,包括沿岸樹立「長牆」。但這意味著,必須沿著濱海東至丹那美拉建造高達三公尺的海堤,來阻擋高漲的海水,以及設置12個防潮閘和抽水站,以避免海水回流。這在技術上雖然可行,但如此一來,民眾就無法親近大海,也須犧牲多達15個足球場的空間來建造防潮閘和抽水站。

相較之下,長島方案是更合適的選項。因為可以大致保留現有的東海岸公園,公眾能在新的蓄水池上進行水上活動,也可以把防潮閘和泵站的數目大大減少至兩個,這能控制新的蓄水池的水位,進而降低東海岸地區淹水的風險。

由於長島的規劃現在仍處於早期階段,新加坡當局 預計最終定案,包括長島的形狀還會繼續修改。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