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珊瑚礁在 2024 年 5 月至 10 月期間受到大規模白化事件的嚴重影響,現已顯示出強勁的恢復跡象,估計死亡率僅為 5%。與先前的白化事件相比,這是一個明顯的改善,先前的珊瑚死亡率更高——2016 年為 10%,2010 年為 12%,1998 年為 20%。
2024 年的白化現像是全球事件的一部分,也是自 1998 年以來有記錄的第四次大規模白化現象,是由聖嬰現象導致的海面溫度異常高引發的。 2024 年 5 月,新加坡周圍的海面溫度上升到 30.84°C 至 31.84°C,超過了珊瑚生長的理想溫度範圍 23°C 至 29°C。然而,到 2024 年底,氣溫將降至 29°C 左右,有助於珊瑚恢復。
南部的幾個島嶼都出現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現象,包括漢都島、薩圖姆島、龜嶼和姊妹島,這些島嶼上生活著大約 250 種珊瑚。在2024年7月白化高峰期,約有44%的調查珊瑚群落出現白化跡象。在龜嶼島,超過 1,000 株移植珊瑚中約有 30% 在 2024 年 6 月發生白化,但只有約 10% 受到嚴重影響。
儘管面臨壓力,但根據持續監測,大多數白化珊瑚已於 2024 年 11 月恢復,尤其是在龜嶼島。然而,脆弱性因物種而異,像尖吻鹿角珊瑚 (Pocillopora acuta) 和美麗厚齒珊瑚 (Pachyseris speciosa) 這樣的珊瑚更容易發生白化以及白化後死亡。
人們開始擔心 2024 年 6 月及以後發生的漏油事件的影響。包括聖約翰島國家海洋實驗室 (SJINML) 的賈尼·坦齊爾博士在內的專家指出,快速的清理工作和漏油時間(未與低潮期重疊)可能會使珊瑚免受嚴重的直接損害。然而,其長期影響仍有待充分了解。
珊瑚為大約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提供生存環境,並有助於保護海岸線免受侵蝕,並認識到珊瑚礁的重要生態作用,新加坡已加大力度增強珊瑚礁的恢復力。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國立大學黃丹薇副教授主導的計畫正在透過生物工程方法培育能夠抵禦極端環境變化的氣候適應性珊瑚。
2024年12月,新加坡啟動了“十萬株珊瑚計畫”,目標是到2034年種植和培育10萬株珊瑚。這項雄心勃勃的計畫包括收集成年珊瑚,將其分割成“小塊”,在國家公園局的海洋公園外展和教育中心進行培育,並在它們成熟後移植回珊瑚礁——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儘管挑戰依然存在,但相對較低的死亡率和復甦的跡象讓人們看到了希望,新加坡的珊瑚生態系統能夠在氣候變遷加速的時代繼續生存和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