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稻農耕作確實很辛苦,但在重視環保課題的現代,這個種植過程用水量大並排放溫室氣體是關注焦點。新加坡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主張三管齊下改良稻米種植,不僅可節約用水,排放的溫室氣體也更少,種植規模擴大後還可以促進碳信用交易。
新加坡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Temasek Life Sciences Laboratory)發起了「水稻種植脫碳化」(Decarbonising Rice)項目,旨在推廣以環保方式種植水稻;透過這個項目,如今已能把水稻種植的甲烷排放量和用水量各減一半,稻米產量則增加達5%。稻米是全球近半人口的重要主食,隨著全球人口迅速成長,預計全球稻米需求到了2050年會增加三成。
然而,種植水稻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這個領域排放的甲烷佔全球甲烷排放量的10%。以每100年估算,甲烷的全球增溫潛勢是二氧化碳的28倍,對於加劇氣候變遷的影響更深遠。
為遏止傳統稻米種植對環境的影響,新加坡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擬議,採用滴灌技術控制灌溉和施肥的方式,削減甲烷排放和水肥使用量,同時提高稻米產量。利用特製的灌溉水肥一體化解決方案也可在透過施肥提高產量的同時,抑制稻田淹水而產生的甲烷。該研究院也培育出耐澇和耐旱等更能適應氣候變遷且生產力更高的水稻品種,大大提升種植效率。
2025年第三季在100公頃田地種植
新加坡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從2022年起,在新加坡和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展開試驗計劃,目前籌備在2025年第三季起擴大種植規模,在印度、老撾,以及印尼的100公頃田地展開種植。之後,此計畫會進一步擴大規模,中短期目標是爭取每一、兩個種植週期生產5萬公噸的稻米。
新加坡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高級首席研究員尹中朝博士(58歲)是這個計畫的研究主任之一。他對媒體採訪時提及此計畫能否成功,農民的支持非常重要。
試驗區的農民起初心有疑慮,擔心更環保的種植方式會影響產量,進而使收入減少。研究人員積極與當地農民建立互信,包括示範以更井然有序的種植法提高效率,讓農民理解傳統的種植法較隨性,導致種子耗損大,發芽率不高,還引來老鼠和禽鳥到田間覓食。針對技術改良是否會提高農民的耕作成本,尹中朝指出,如果更有效率的種植法可節省用水,反而可幫助農民削減一大部分的成本,長期來看,整體成本很可能拉平,甚至減少,還可推動農業永續性。
此計畫要取得成功也須獲得下游消費者的支持。尹中朝說,確保“脫碳水稻”的價格與傳統水稻一樣具有競爭力是關鍵;好消息是,目前印度農民小批售賣“脫碳水稻”,價格與傳統水稻有可比性。
生產碳信用是專案長期目標
更環保的種植法可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這意味著這個計畫具備碳信用的潛力,讓國家和企業用以抵銷碳排放。每一碳信用單位相等於抵銷一公噸的碳排放。尹中朝說,產生碳信用來推進碳信用交易是此計畫的長期目標,但現階段的重點是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
「水稻種植脫碳化」計畫今年初榮獲「善資助力地球行動獎」(Giving to Amplify Earth Action Awards)。 「善資助力地球行動」是世界經濟論壇發起的全球倡議項目,旨在透過公私慈善夥伴關係,每年籌資3兆美元,以推進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和保育生物多樣性的目標。尹中朝說:“一個人唱不了一台戲,這個獎項是對整個團隊,包括項目的資助方等支持者的認可。我們非常欣慰能獲得這份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