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依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本(2025)年6月6日發布新聞稿表示,由於「數位代幣服務供應商」(DTSP)面對的洗錢風險較高,倘受監管活動發生在星國境外,MAS將難以有效監管。MAS因此推出「數位代幣服務商監管架構」,自6月30日起,針對以新加坡為據點、但對星國境外客戶提供相關服務的業者,皆須獲得MAS頒發的執照,否則無法繼續相關業務。原先已獲准對新加坡客戶提供相關服務的業者,由於先前已納入監管,因此該等業者亦可向新加坡境外客戶提供服務。
二、 前揭監管架構受影響的範圍包括:
(一) 「數位支付代幣」:主要用於支付及交易場景,包括比特幣(Bitcoin)及以太幣(Ethereum)等加密貨幣;
(二) 「資本市場產品的代幣」:包括利用區塊鏈技術發行的股票或債券代幣。
三、 不受監管架構影響的範圍則包括:
(一) 「實用代幣」(utility tokens):某些平臺讓客戶在平臺內使用服務的「代金券」;
(二) 「治理代幣」(governance tokens):允許擁有者參與某個區塊鏈的決策與投票。
四、 新加坡學者認為,上述新規合理,除可降低洗錢風險,亦有助維護星國金融市場的名聲。MAS於2022年在「金融服務與市場法案」下制定有關數位代幣服務商監管規定,且與業者做充分溝通,以及提醒業者須獲執照才能提供相關服務。新規定亦為新加坡強化金融科技、Web3生態圈的重要一步,具成熟的監管制度才能吸引更多金融科技領先業者進駐星國。
五、 另,MAS與星國警方於同日聯合發布新聞稿指出,自6月20日起,將屏蔽無執照交易平臺Octa及XM的網站,民眾將無法透過新加坡網路供應商登入上述平臺的網站。該兩個平臺在未取得許可的情況下,向星國居民提供加密貨幣交易業務及宣傳交易服務,例如:槓桿式外匯交易、大宗商品、指數與股票,違反2001年證券與期貨法令。
六、 上述新聞稿表示,大多數未受監管的線上交易平臺設於境外,營運可信度難以驗證,詐騙風險極高,因此該項禁令將延申至境外營運的實體,皆不可向新加坡人宣傳或銷售產品,或使用其產品與服務。MAS提醒,線上交易平臺可能要求透過信用卡或轉賬卡進行交易,進一步增加交易的風險,除可能承受財務損失,民眾向海外營運者索賠亦將面臨困難。當局因此呼籲民眾,僅在持有資本市場服務執照,且受MAS承認的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