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體引述研究報告指出,星國僅約三成企業取得「原產地證書」,恐因關稅戰影響出口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一、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5)年7月23日報導引述「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關稅戰愈演愈烈,「自由貿易協定」(FTA)成為企業進入主要國際市場的重要途徑。然而,新加坡取得至少一份自貿協定下「原產地證書」的企業不到三成。
二、    上述報告於2023年與2024年對新加坡、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越南7個東南亞經濟體進行調查,共計收到2,326家企業回覆。其中,新加坡企業占101家,七成以上為中小企業。調查內容主要針對企業對經濟轉型4個核心領域的看法,包括:(1)自動化與數位化;(2)永續發展;(3)監管與治理;(4)透過區域機構開展合作。
三、    上述報告表示,美國總統川普在本次任期發出更猛烈關稅威脅,凸顯透過替代架構維護貿易穩定的必要性;保護主義興起,打破民眾對開放市場的長期假設。在該趨勢下,自貿協定為企業提供有結構、以規則為基礎的途徑,確保企業能進入關鍵國際市場,但前提是企業必須確認出口產品符合「原產地規則」(Rules of Origin)或取得「原產地證書」(Certificate of Origin)。
四、    「原產地規則」規定產品要被視為某國的原產產品,須滿足特定的條件,例如:產品的生產、加工或組裝程度。「原產地證書」則是證明某一產品原產地的官方文件。在國際貿易中,確保產品符合原產地規則並獲取原產地證書,將有助順利通關並享受貿易優惠。
五、    在接受調查的7個東南亞國家中,29.7%的新加坡企業已取得至少一份自貿協定下的「原產地證書」,比率與越南(28.5%)接近,但低於馬來西亞(38.7%)、印尼(47.8%)、寮國(42.9%),以及菲律賓(58%)。
六、    新加坡企業不申請原產地證書的主要原因為:
(一)    產品並非出口至自貿協定的締約國(35%);
(二)    30%的新加坡企業因出口量太小未達門檻,因此沒有提出申請。例如,「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的門檻是每件產品至少200美元(約256星幣);「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則為1,000美元。
(三)    其他原因包括客戶沒有要求(15%)、不確定如何申請(10%),以及程序複雜或費用高昂(5%);
(四)    40.5%的受訪星國企業則表示不清楚本身是否符合相關規定。
七、    其他國家的企業亦提出同樣原因,占比各有不同,例如:印尼及越南的企業最常提到申請程序複雜與出口量太少。報告認為,持有原產地證書的新加坡企業占比較低,顯示許多自貿協定對服務業或面向星國市場的企業作用不大,以及星國中小企業較少出口。
八、    新加坡企業盼擴大自貿協定的覆蓋範圍,並能獲得更明確的指引,特別是針對「數位經濟」及「服務貿易」制定貿易協定尤其重要。此外,星國企業亦盼瞭解自貿協定的適用範圍,以及中小企業能如何獲益,尤其是物流、數位服務及專項製造等領域的企業。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