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出資1.5億星幣(1.17億美元)推動風險投資項目創投計畫,扶持精深科技新創企業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一、    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企業機構」(NUS Enterprise)本(2025)年7月22日發布新聞稿表示,在亞洲創投投資額跌至10年新低之際,為因應科技新創公司面臨的資金與指導雙重困境,「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將投入1.5億星幣(1.17億美元),推出「新加坡國立大學風險投資項目」(NUS VC Programme)創投計畫,聚焦支持NUS生態系統內具高潛力的精深科技新創企業。
二、    上述計畫將分兩部分進行,包括:
(一)    NUS未來3年將向具精深科技投資經驗的創投公司注資5,000萬星幣(3,912萬美元),和它們共同投資與NUS相關的新創公司。首批合作方是總部位於新加坡的投資公司Granite Asia及4BIO Capital,其分別專注於突破性技術投資、生命科學與先進療法;
(二)    NUS將撥款1億星幣(7,800萬美元)給一個獨立投資基金,其專注於投資與NUS有關聯的新創公司,具備與合作夥伴一起投資的靈活性。
三、    此外,上述新計畫將與「國家研究創新創業計畫」(National GRIP)配合,National GRIP將著重在提供「種子資金」;新計畫則專注於加快企業「種子期」後的發展,為企業取得外部資本做好準備。
四、    上世紀起,歐美一些大學便開始布局風險投資項目,加速科研成果的商業化。根據「全球大學風險投資」(Global University Venturing)研究,美國約三分之一研究密集型大學有設立基金,歐洲及澳洲的大學則分別超過四成及一半。
五、    亞洲頂尖大學中,約四分之一擁有專屬創投資金,其中超過三分之一集中在日本。例如,在13家日本頂尖大學中,11家設有創投基金。京都大學指出,因日本政府向東京大學、大阪大學、京都大學及東北大學等4所大學撥款成立基金,因此日本大學的風險投資基金在2014年前後迅速發展。校辦基金優勢在於能承受高研發支出所帶來的早期科技投資風險,投資週期亦更寬裕。
六、    中國知名大學約在2017年前後紛紛創辦創投基金,例如: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則在2001年以孵化器形式,扶持校內科技新創公司發展,如今已形成規模巨大的創投生態。
七、    隨著NUS正式成立風險投資項目,席捲全球已久的「校辦風險投資」全面在新加坡展開。新加坡大學能否抓住時機、構建校辦創投生態圈,關鍵在於建立制度化通道、提升轉化效率,形成永續的良性循環。新加坡大學近年搭建直接注資的創投項目包括:
(一)    「新加坡管理大學」(SMU)曾推出新加坡首個由學生營運的風險投資基金Protégé Ventures,主要定位為人才培養計畫,但並非該校獨資創辦的基金;
(二)    去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與風險投資公司華登國際(Walden International)主席、英特爾總裁陳立武分別投入500萬星幣(391萬美元),啟動新加坡首個為大學創立的風險投資基金,初始目標金額為5,000萬星幣(3,912萬美元)。
八、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戰略學助理教授馬涓表示,各大學趨之若鶩創辦基金的原因在於校辦基金有「近水樓臺」優勢,從研發到投資再到產出,形成直達校園智慧財產權的管道,投資鏈可形成閉環。
九、    相較之下,新加坡大學的風險投資基金起步較晚,此前主要是聚焦於孵化器。例如,NUS在2018年啟動「NUS研究創新計畫2.0」(NUS GRIP 2.0)、NTU在2017年啟動「精益創新創業計畫」(Lean Launchpad 2.0),截至去(2024)年兩大平臺孵化出400多個新創公司及接近160家衍生企業。馬涓認為,一個市場的創投模式絕大因素是受國情影響,新加坡過去的科技成果轉化主要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等主導,大學則更著重在教育與基礎科研。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