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稀缺且天然資源匱乏,這使新加坡的能源轉型面對更大的挑戰,卻也為部署再生能源激發出創新辦法。新加坡的再生能源發電容量逐漸增高,去年已增至10年前的六倍多。根據國際再生能源機構(IRENA)發布的《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容量》報告,截至2024年,新加坡的再生能源發電力為1374兆瓦,與2015年的215兆瓦相比,成長了539%。國際再生能源機構的統計,是根據彙編報告當下掌握的最新數據,把水力發電、海洋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能、液體生物燃料、沼氣和地熱能納入計算。
國際再生能源機構總幹事卡梅拉(Francesco La Camera)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儘管土地和資源有限,新加坡對於能源轉型展現了堅定的決心。”
他舉例,新加坡除了持續加大太陽能部署,也與鄰國合力推進寮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電力整合計畫(簡稱LTMS-PIP),這不僅推動國內的能源轉型,也為強化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能源保障盡力。
卡梅拉指出,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具有戰略優勢,基礎建設也成熟,在綠氫能和氨能方面,也具備領導潛力。此外,強大的法律和監管環境也使新加坡成為值得信賴的國際商業夥伴。“這些因素給了新加坡獨特的優勢,可成為綠色金融中心,與全球金融機構合作,吸引更多資本流入東南亞,支持區域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新加坡國立大學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金侹沅博士說,土地有限促使新加坡不斷設法充分利用土地,以創新方式,例如在建築屋頂、水體上部署太陽能板。她認為,新加坡最大的機會是在區域內,成為以創新方式部署太陽能源的領導者。
綜觀全球,去年的再生能源發電容量為444萬8051兆瓦,與前年相比擴大15%,增幅是迄今最大。再生能源目前已佔全球能源發電量的46%。亞洲多年來是再生能源擴張的主要區域,去年年增21%,佔全球增幅的72%。過去10年,亞洲的再生能源發電成長主要由中國大陸驅動,光是中國大陸的增幅就佔整個亞洲的84%。
擴大再生能源部署資金問題是最大挑戰
金侹沅研判,資金問題是亞洲要擴大再生能源部署的最大挑戰。 「再生能源項目需要大量的前期成本,許多發展中國家因私人投資不足而面臨資金限制。亞洲對化石燃料的投資和燃煤發電的依賴也仍然普遍,中國大陸和印度積極擴增可再生能源發電容量的同時,仍繼續建設新的燃煤電廠。”卡梅拉說,亞洲要加速再生能源部署,必須在系統層面改變政策和監管框架,同時增加對電網基礎設施的投資。
他指出,推動能源轉型必須有政治動力,這意味著不能繼續只把再生能源視為緩解氣候變遷的方案,而必須認識到這是一股驅動更廣泛發展的戰略力量。「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已越來越低,是當前最具成本競爭力和經濟吸引力的新型發電選擇,除了能促進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也能加強能源保障,降低對燃料供應依賴的風險,而且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在第28屆聯合國氣候大會上,逾百個國家承諾,到了2030年要讓再生能源發電容量增加兩倍。目前的再生能源發電部署進度固然不錯,但國際再生能源機構預計,要實現這個目標,每年的成長率必須至少達到16.4%。金侹沅指出:“唯有投入大量資金,全球才能在2030年把可再生能源發電容量提高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