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投入中醫事業,為傳統療法注入新活力。 25歲的Justin Goh就是其中一員。他自小耳濡目染中藥文化,如今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攻讀中醫學與生物醫學雙學士學位。新加坡南大於2024年8月首次開設四年單一學位的中醫學士課程,成為新加坡首個獲衛生部中醫管理委員會認證、由本地大學授予的本科學位。
這一轉變反映了新加坡全國性將中醫與西醫融合的趨勢。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曾於2024年10月表示,政府正計劃在公共診所和醫院引入中醫服務,納入「健康SG」(Healthier SG)計畫的一部分。南大的新課程也融入了解剖學、生理學和內科學等現代醫學知識。
新課程每年招收25至30名學生,增加了臨床實習機會,包括新加坡中華醫院(Singapore Chung Hwa Medical Institution )、廣惠肇留醫院(Kwong Wai Shiu Hospital)以及北京中醫藥大學(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和香港中醫醫院的海外實習(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Hong Kong)。
儘管西醫占主導地位,中醫在新加坡多元文化社會中仍有穩固的地位。新生Kon Zi Ting表示,新加坡人對中醫有高度信任,街頭巷尾可見中醫診所。31歲的Ling Qiu Ru則是中醫行業中的年輕業者,2021年接手達豐中藥行以來,發現年輕患者人數增長了約25%。她指出,中醫逐漸被視為物理治療以外的替代療法,特別是在處理運動傷害及脊椎問題方面,吸引了包括外籍建築工人和家庭傭工等不同背景的病患,其中20%是非華人。
不過,Ling Qiu Ru 也坦言,中醫產業挑戰重重。由於起薪低(她2019年起薪為新幣2500元)、工時長且晉昇機會有限,許多同行最終轉行。她強調,即使自己目前已成為診所負責人,仍需每天9時至晚上8時30分辛勤工作,僅有短暫的午餐與晚餐休息。
儘管如此,Ling Qiu Ru 凌秋如對中醫事業充滿熱忱,並希望未來能招募更多新生代中醫師。患者如44歲的Jeffrey Nursalim深受其惠。在一次跌倒受傷後,嘗試西方醫學和中醫治療,最後認為中醫效更好。他表示,中醫不僅能緩解傷痛,也是中華文化和傳統價值的重要部分,需要在新加坡這樣講英語為主的社會中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