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伐克全球競爭力排名下滑至第63名,敲響結構性挑戰與因應不足的警鐘。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一、        依據斯洛伐克國家通訊社(TASR)本(114)年6月21日報導,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偕同斯洛伐克自由與企業家研究所(Institute of Freedom and Entrepreneurship, ISP)發布全球競爭力排名最新報告,斯洛伐克在總共69個受評國家中,總排名較去年下滑4名,跌至第63名。這份排名由四大指標進行評估:經濟表現、政府效率、企業效率和基礎設施。儘管具體細項分數未在摘要中列出,但其總體排名的大幅下降已明確指出斯洛伐克在多個方面存在明顯劣勢,不僅反映出斯國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經濟問題,更凸顯斯國政府在應對全球變局方面的不足,為其經濟前景敲響警鐘。

二、        根據ISP說明,受訪企業主與高階經理人指出,儘管斯國仍具備「合格勞動力」、「成本競爭力」及「融資便近性」等優勢,但「政治不穩」、「匯率波動」與「固定資本投資減緩」仍為最令人擔憂的結構性劣勢。ISP主席Jan Oravec進一步指出斯洛伐克經濟的優劣勢::

(一)  缺點(負面因素):

1.     結構性挑戰: 這是導致排名下滑的根本原因,顯示經濟體系內部存在深層次問題。

2.     經濟增長放緩:顯示其整體經濟活力不足,未能有效推動增長。

3.     高能源成本:對企業經營成本構成巨大壓力,尤其是在工業部門。

4.     關鍵產業勞動力短缺:影響企業的生產力和擴張潛能,尤其在製造業和高科技領域。

5.     政府收支公共財政整合效率不彰: 財政管理和稅收政策可能存在漏洞或效率不彰,未能有效改善國家財政狀況。(註:自2025年1月起,斯洛伐克政府調高(例如將VAT稅率有原先的20%調高至23%、調高大型企業公司稅等)或新設各項稅賦(例如金融交易稅),但面對公務部門調薪及相關福利支出或建設,仍難以改善財政短絀窘境,

6.     政治不穩定:企業界最負面的觀感之一,不穩定的政治環境會增加投資者的不確定性,阻礙國內外投資。

7.     匯率變化: 儘管斯洛伐克使用歐元,但其與非歐元區貿易夥伴的匯率波動仍可能影響出口競爭力(例如捷克仍然使用捷克克朗)。

8.     固定資本形成減緩:企業在廠房、設備等長期資產方面的投資意願和速度減緩,不利於經濟的長期發展。

9.     汽車產業的脆弱性: 作為斯洛伐克的支柱產業,汽車製造業特別容易受到美國關稅政策等外部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衝擊。

(二)  優勢:

1.     適格的勞動力:儘管特定部門的具技術性勞工存在短缺,但相對而言,斯洛伐克仍擁有一定數量的合格勞動力,這是吸引企業的重要因素。

2.     成本競爭力: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斯洛伐克的勞動和營運成本仍具有競爭力,這對尋求降低成本的製造業尤具吸引力。

3.     融資取得的便利性:企業能夠相對容易地獲得所需的資金支持,有助於企業運營和擴張。

三、        目前斯洛伐克政府尚未就IMD報告有所回應,但身為智庫的ISP主席Jan Oravec評論斯洛伐克政府在關鍵領域投入和政策力度不足,若要扭轉排名下滑的負面趨勢,必須在以下方面採取具體措施:

(一)  擴大對研發、創新及科技發展的投資。

(二)  降低特定能源依賴度(例如俄羅斯天然氣),提升能源效率。

(三)  改革稅制以促進創業與生產力。

(四)  加強勞動市場,改善條件以吸引並留住技術人才,甚至鼓勵流失海外的技術人才回流。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