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德國明鏡週刊電子報(Der Spiegel)
文號:1124110036號
根據德國「明鏡週刊」電子報(Der Spiegel)11月9日報導,經過數月來的爭論,德國3黨聯合政府終就「工業電價」計畫達成協議,同意支持能源密集產業,為其未來5年減輕電費負擔。重點包含:電稅應維持在最低水準,對高耗能產業給予特殊補償。德國總理Olaf Scholz表示,工業電價計畫對於當前以德國作為商業據點之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大佳音。
按該工業電價計畫,首先在2024、2025兩年將大幅調降電力稅–從目前每千瓦時約1.5歐分降至歐洲最低的每千瓦時0.05歐分;僅未來一年(2024年)的補助金額即達約120億歐元。預期所有企業皆將從中受益,而不僅限先前已獲得尖峰時段負載補償的公司。至面臨激烈國際競爭並遭受高電價影響的約350家大型集團,將獲得額外協助。
此外,聯合政府也同意對所謂的「電價補償」(Strompreiskompensation)進行修改。「電價補償」在很大程度上對購買二氧化碳排放證書提供補償–比例近達75%,但在總產值中的占比最多為1.5%。
大約350家能源密集企業可獲此補償,例如生產鋼鐵、氯或造紙的公司。迄今為止,企業必須為每座設備自己承擔1吉瓦時的電力成本,但新計畫將取消這項「自付額」(Selbstbehalt)。
約90家耗電量較高、國際競爭更激烈的企業將獲得更多協助。這些公司現在可申請更廣泛的電價補償–稱為「超級上限」(Super-Cap),將公司的CO2總成本限制在其總產值的1.5%。
但這不包含作為援助、計算在內的5%證書價格基本費,即每噸CO2至少5歐元。不過現在這項基本費也計劃取消,據稱可為企業再節省11億歐元。
獲得電價補償的能源密集型企業,未來應支付每千瓦時6歐分左右的價格,這正是聯邦經濟部長Dr. Robert Habeck最初提出的數額。「在某些情況下,價格甚至可能更低」,此也同樣適用「超級上限」的90家公司。
獲德國3黨聯合政府同意的工業電價計畫,大部分符合歐盟競爭法,並適用於電稅與電價補償,其最初的雛型已獲歐盟執委會的首肯。另受惠的350家企業,因其需要大量電力、涉及國際貿易與易受電價上漲影響,多年前已納入名單。
德國政府希望透過新版工業電價方案來控管債務並遵守國家財政紀律。電力稅減免應納入預算,電價補償則應由氣候與轉型基金(聯邦政府預算外的特殊基金)提供。德國3黨政府聯合聲明中亦稱,2026年起的企業電價減免經費來源,必要時得以其他方式舉債。
據顧問公司Afry與Neon估計,到2030年,國家的是類支出約達100億歐元。
聯邦能源與水資源產業協會理事長Marie-Luise Wolff稱許德國工業電價爭論最終出現好結果。現在聯邦政府須再關注能源轉型的挑戰,特別是加速再生能源的擴展,伊也樂見電力稅的調整將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
與他國相較,德國目前的電價對消費者及企業而言皆不便宜。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數據,德國工業每兆瓦時支付的費用幾乎是美國或加拿大的3倍。在歐盟,德國電價處於中位,丹麥及義大利的電價更高,但法國的電價則便宜許多。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