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人口增加,在方便和愛美需求驅動下,隱形眼鏡商機大爆發。臺灣隱形眼鏡以外銷為主,2021年出口更創歷史新高,業者不斷積極研發,贏占特殊功能與材質利基市場。
數位時代,3C產品日益普及,滑手機、看平板成為日常,卻也導致民眾普遍視力衰退。根據國際近視研究學會(IMI)研究,2020年全球有超過3成人口罹患近視,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會成長至5成。近視人口增加,除了配戴眼鏡外,人們也因為方便或愛美選擇戴隱形眼鏡,催出了隱形眼鏡商機。
軟式隱形眼鏡 疫後強勁復甦
隱形眼鏡分為軟式與硬式兩類。根據隱形眼鏡刊物Contact Lens Spectrum資料,軟式隱形眼鏡目前市占率高達86%。軟式隱形眼鏡產業目前為寡占市場。根據投資研究平臺Seeking Alpha資料,Johnson & Johnson、Alcon、Cooper、Bausch & Lomb等四大廠合計全球市占達9成以上。
四大廠有能力「自產自銷」,且過去藉由專利提高產業進入門檻,讓後進者不得其門而入,加上深耕品牌與通路已久,是其歷久不衰的主因。值得一提的是,軟式隱形眼鏡市場在2020年受到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重創,原因是部分專家建議民眾減少戴隱形眼鏡以避免染疫。再加上,許多醫療服務因疫情取消,導致眼科患者減少,連帶使得隱形眼鏡需求銳減;另外,消費者居家防疫,減少戴隱形眼鏡的次數。學術機構Elsevier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Collection報告指出,超過89%的隱形眼鏡使用者受到防疫封鎖措施影響,72%表示減少使用隱形眼鏡。
消費端疲弱使廠商獲利蒙上陰影,四大廠2020年營收年減幅皆達4%至15%。不過,隨著疫苗普及、新冠病毒流感化,市場已於2021年強勁復甦。根據市調機構Technavio報告,2021至2026年全球軟式隱形眼鏡市場規模將成長17.4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3.21%。
矽水膠成主流材質 亞洲普及率低
軟式隱形眼鏡材料包含水膠(Hydrogel)以及矽水膠(Silicone Hydrogel)兩種。矽水膠是在水膠成分中加入矽,以提高鏡片的透氧量(Dk/t),讓隱形眼鏡配戴起來更舒服。數據顯示,水膠隱形眼鏡的透氧量平均約在20至30;新式高透氧矽水膠隱形眼鏡則在125以上。
根據Contact Lens Spectrum資料,矽水膠產品占全球軟式隱形眼鏡市場的74%,為主流材質;低、中、高含水量的水膠產品則分別占2%、9%、15%。值得注意的是,矽水膠在歐美普及率高,例如在英、美等國家市占率高達8成以上;但在亞洲如中國大陸、臺灣、新加坡等市占皆不到5成。
究其原因,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吳劭易說明,在亞洲新興市場,由於製造商產能集中水膠隱形眼鏡,壓低了水膠產品的價格,使得矽水膠與水膠產品價差顯著。比起戴起來更舒適但價格貴上1.5倍的矽水膠產品,亞洲消費者更傾向選擇較平價的水膠隱形眼鏡。不過此現象正在改變,目前亞洲各個市場矽水膠銷量年成長速度都在2成以上,韓國成長速度更超過4成。
美瞳商機蓬勃 中國大陸市場龐大
從設計原理來看,Contact Lens Spectrum資料顯示,軟式隱形眼鏡可分為球面(Sphere)、複曲面(Toric)、美瞳(Cosmetic)、多焦點(Multifocal)、單眼視覺(Monovision)等類別,其中Sphere市占最高(45%),其次依序為Toric(32%)、Multifocal(14%)、Cosmetic(3%)、Monovision(3%)。
美瞳產品在亞洲特別受歡迎,原因一是亞洲人不像西方人瞳孔自帶顏色,因此對美瞳需求高;二是K-POP流行刺激美瞳消費,如隱形眼鏡品牌MTPR與韓國人氣男團BTS聯名推出美瞳產品。根據市調機構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資料,K-POP文化在亞太國家的影響力增強,將推動美瞳市場的成長。
觀察個別市場,日本地區美瞳滲透率已高,成長趨緩;中國大陸是潛力市場,根據中國大陸市調公司觀研天下報告,2015年開放美瞳在電商通路販售後,中國大陸美瞳產業進入高速成長期,2016至2021年市場規模從人民幣42億元(約5.8億美元)成長至人民幣282億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46%。
另外,根據時尚網站The Business of Fashion,中國大陸美妝關鍵意見領袖(KOL)帶動美瞳風潮,讓美瞳成為「日常必需品」,刺激了消費需求。數據分析平臺Parklu資料顯示,2020年在中國大陸主要社交媒體平臺上提及中國大陸十大隱形眼鏡品牌的KOL數量,較2019年增加152%。
此外,角色扮演(Cosplay)文化在中國大陸盛行,也成為美瞳市場成長動能。儘管成長快速,目前中國大陸美瞳滲透率仍低,僅4.5%,相較臺灣、日本、韓國還有5倍的成長空間。在低滲透率、高需求的情況下,數據平臺MobTech預計,到2025年中國大陸美瞳市場規模將達到人民幣500億元。
硬式隱形眼鏡 角膜塑型片具潛力
硬式隱形眼鏡方面,根據Contact Lens Spectrum資料,依材料可分為鞏膜片(Scleral)和角膜片(Corneal),後者在硬式隱形眼鏡市場占比最大達78%;依設計原理可分為Sphere、Toric、Multifocal、Monovision、角膜塑型片(Ortho-k,俗稱OK鏡)等。Sphere市占最大,其次為OK鏡和Toric。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OK鏡市場。OK鏡是一種設計特殊的硬式隱形眼鏡,適合9至18歲青少年族群,夜間睡覺配戴可達到矯正或延緩近視的功能。OK鏡單價高於框架眼鏡和一般隱形眼鏡,加上OK鏡需要長期配戴才能控制近視度數升高,每1.5至2年需要更換鏡片,再購率非常高。
高單價、高再購率的產品特性,使OK鏡成為潛力產業。根據市調機構Vision Research Reports資料,2021年全球OK鏡市場規模約為6.12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成長至11.2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6.95%。其中北美是最大市場(占超過37.55%),其次為歐洲,亞太地區成長迅速。
中國大陸OK鏡市場發展潛力龐大。根據中國大陸證券公司信達證券和智庫機構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資料,中國大陸8至18歲近視青少年人口約1億人,近視率達54%,遠高於美國25%、德國15%、英國10%,尤其疫情期間線上上課比率增加,更是推高了青少年近視率。
青少年近視人口大增,但估計2020年中國大陸OK鏡銷量僅120萬副,滲透率僅1.26%,遠低於香港9.7%、臺灣5.4%、美國3.5%,可見這仍是一塊待開發的潛力市場。根據市調機構華經產業研究院資料,中國大陸OK鏡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8年的人民幣13.8億元,成長至2025年的人民幣46億元。
臺廠拚外銷 出口創歷史新高
目光放回臺灣,隱形眼鏡相關業者包含精華、晶碩、優你康、明基材、視陽、昕琦、星歐、加美、望隼、昱嘉、亨泰光等。針對內銷市場,部分廠商成立自有品牌、自產自銷,如精華成立「TICON」品牌、星歐成立「LARGAN」品牌。但鑒於國內市場競爭激烈且發展有限,臺廠紛紛將目光轉向海外市場。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臺灣隱形眼鏡以出口為主,2014年出口金額破2億美元,2021年達5.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臺灣隱形眼鏡出口以銷往日本、中國大陸及香港為主,2021年各占43.5%、43.2%。其中,臺灣在日本進口市占16.3%居次,僅次於愛爾蘭;在中國大陸進口市占43.9%居首。
在產品方面,無論硬式或是軟式隱形眼鏡,臺廠都有所布局。硬式隱形眼鏡方面,如亨泰光鎖定OK鏡市場,以自有品牌DreimLens、Hiline推出產品,積極拓展中國大陸市場,目前已取得2張許可證;另也布局韓國、東南亞、紐澳等市場,其中韓國已於2021年取證。
軟式隱形眼鏡方面,在品牌與通路經營不易的情況下,臺廠進攻海外市場以代工模式為主。如據法說會資料,晶碩外銷比例達7成,代工訂單帶來的營收占整體營收的66%。以代工為主的臺灣廠商,如何突破四大廠防線爭取訂單、繳出亮麗外銷成績?答案第一是發展矽水膠技術。
具矽水膠製造能力的臺廠中,視陽為全球第一家推出矽水膠彩拋隱形眼鏡的製造商,其矽水膠隱形眼鏡的市占率排名全球第五。然而吳劭易指出,矽水膠上游材料目前仍多掌握在國外大廠手中,臺廠需從海外進口,影響毛利率,這是一個隱憂。不過國內廠商優你康開發的高階矽水膠材料linofilcon A,已在2022年初取得美國醫師協會藥名選定委員會(USAN Council)核定專用名稱,將有機會透過原料的成本優勢,爭取更多海外矽水膠隱形眼鏡代工訂單。
搶代工訂單 布局利基產品
另一個臺廠爭取代工訂單的優勢是利基產品製造能力,包含美瞳和功能型隱形眼鏡。美瞳方面,與傳統透明片相比,美瞳生產需要多樣性,必須不斷推出新顏色、圖紋,才能刺激消費需求。吳劭易表示,四大廠雖有完整產品線、高自動化設備,但其量產模式難以因應市場趨勢彈性應變。
而臺廠生產規模雖小,但可靈活更改製程,小批量製造,加上臺廠很早就嗅到美瞳商機,開始布局美瞳市場,並持續申請相關專利、改良生產設備,這些都是臺廠爭取美瞳代工訂單的優勢。
觀察地區市場,日本因為在地生產不符成本,多委託臺廠代工;至於成長力道強勁的中國大陸美瞳市場,近年本土美瞳品牌快速崛起,呈現百家爭鳴的局面,代工市場具有高度成長潛力。臺灣除布局早、技術領先,還有語言相通的優勢,成為搶攻中國大陸品牌代工訂單的最佳利器。
目前中國大陸熱門美瞳品牌如KILALA、MITATA、MOODY等,背後都有「臺灣製造」(MIT)身影。不過,吳劭易提醒,中國大陸隱形眼鏡品牌現在多無自行生產能力,因此仰賴臺廠代工,但已有當地工廠開始培養生產能力,分食原有代工市場,臺廠必須持續自我提升,才能握緊訂單。
功能型隱形眼鏡方面,包含運動型隱形眼鏡、抗藍光隱形眼鏡、散光隱形眼鏡、抗紫外線隱形眼鏡等,如望準以抗藍光與運動隱形眼鏡,進軍中、日、美市場。這些功能加值的隱形眼鏡產品,目前市場雖仍處於萌芽階段,但臺廠提前布局,讓品牌看見MIT製造能力,有助取得代工訂單。
不只代工 自有品牌闖出成績
切入矽水膠、美瞳、功能型隱形眼鏡,成為臺廠爭取代工訂單的關鍵。另外吳劭易補充,臺製隱形眼鏡品質好、成本低,加上許多廠商背後都有科技公司投資(如晶碩為和碩轉投資公司;星歐為大立光轉投資公司),有助隱形眼鏡製程優化、設備改良,這些優勢促使臺灣成為隱形眼鏡代工重鎮。
不只代工,不少臺廠近年也以自有品牌名義,將產品推到海外市場。例如,金可國際以自有品牌「海昌」及「海儷恩」在中國大陸生產與銷售,在中國大陸的市占率達22%,穩居冠軍寶座,擠下四大品牌;明基材以自有品牌「美若康」隱形眼鏡,進軍香港、東南亞市場。
產業三大趨勢 值得關注
展望未來,可以關注隱形眼鏡產業三大趨勢,分為市場面、技術面、應用面。市場方面,中國大陸市場備受看好。吳劭易說,受到封控、通膨等衝擊,加上政府對電商管控日趨嚴格,使得中國大陸隱形眼鏡市場出現暫時萎縮的狀況,但由於當地消費水準提高且打扮風氣盛行,看好未來市場將回到疫前水準。
此外,根據觀研天下發布的報告,在中國大陸不只是近視族群,非近視族群對於隱形眼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尤其在美瞳方面,2020年32.9%線上銷售由非近視者貢獻,將成為未來隱形眼鏡產業成長動能之一。除了中國大陸,目前隱形眼鏡滲透率仍低的東南亞國家,如印尼、菲律賓等,也都是潛力市場。
技術方面,吳劭易提到,針對軟式隱形眼鏡,受到缺工問題影響,不少廠商導入自動化光學檢測(AOI)系統,取代過去人工檢測良率,以此降低人力、維持產能;至於硬式隱形眼鏡,如亨泰光等廠商已能根據配戴者眼球曲度訂製OK鏡片,為亞洲第一大隱形眼鏡客製化製造廠。
應用方面,智慧隱形眼鏡值得注意。例如,Alphabet旗下生命科學研究部門Verily於2014年宣布,攜手Alcon投入開發智慧隱形眼鏡,旨在透過隱形眼鏡上的感測元件,分析淚水中的葡萄糖成分,藉此判斷配戴者的糖尿病情況。雖然上述計畫於2018年宣告中止,但已成功引起市場對智慧隱形眼鏡的關注。
2020年矽谷新創公司Mojo Vision發布一款智慧隱形眼鏡,透過在隱形眼鏡增加微型螢幕和感測器,將擴增實境(AR)直接貼近眼球顯示,可望為視障者恢復光明。在臺灣,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邱俊誠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19年發布一款智慧隱形眼鏡,可協助感測青光眼等眼疾。
綜合來說,無論是軟式還是硬式隱形眼鏡,未來皆有龐大發展潛力。軟式隱形眼鏡產業在疫後迎來強勁復甦,而隨著技術推陳出新,產品功能不再只侷限矯正視力,衍伸出美瞳、抗藍光、抗紫外線甚至智慧感測等功能;硬式隱形眼鏡方面,隨著青少年近視人口大增,OK鏡市場前景看好。
面對隱形眼鏡產業,臺廠憑藉優良製造能力爭取代工訂單,抑或發展自有品牌拓銷海外,繳出亮眼的外銷成績。硬式、軟式產品都有臺廠布局,《功能產品篇》將深入探討;另有臺灣團隊致力研發隱形眼鏡新技術,《創新技術篇》將予以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