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日表示,計畫對進口藥品課徵「重大」關稅,以促使藥品製造業回流美國。他強調,目前其他國家對同類藥品的支付價格遠低於美國,這種「不公平」的情況必須改變。然而,他也坦言,在國內製造業尚未全面復甦前,這項政策勢必將推高藥價,並可能加劇現有的藥品短缺問題。
川普指出:「我們即將宣布對藥品徵收重大關稅。」但尚未公布具體的稅率或施行時間表。事實上,在今年4月2日公布的「解放日」(Liberation Day)關稅政策中,藥品一度被排除在徵稅名單外,使業界短暫鬆了一口氣。川普在其首任總統任期內,也曾對藥品進口關稅採取較為寬容的立場。
然而,病患權益倡導者與藥品供應鏈專家普遍對此表示憂慮。他們警告,加徵關稅可能進一步推高藥價,並使藥品短缺問題惡化。美國約九成的處方藥為非專利藥品,且多數原料仰賴中國大陸與印度進口,對關稅變動尤為敏感。
美國健康系統藥劑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System Pharmacists,ASHP)政府事務副總裁 Tom Kraus 表示,許多仿製藥如抗生素、糖尿病藥物與降膽固醇的他汀類藥品,每劑成本僅需數美分。一旦關稅提高導致原料成本增加,將可能使這些藥品在美國市場無利可圖。根據 ASHP 資料,截至 2024 年底,美國已有 40 種藥品面臨短缺,其中抗菌藥物(Antimicrobials)情況最為嚴重。
專家指出,對利潤本就微薄的藥品而言,任何成本上升都可能成為製造商退出市場的關鍵轉折點。若供應商減少,整體供應鏈將更趨脆弱,進而導致基本藥品供應中斷。目前約有 40%的仿製藥僅由一至兩家廠商生產,一旦其中一家公司停產,市場即陷入供應瓶頸。對藥局與醫院而言,預測需求與備貨將更加困難,患者也將面臨藥品難以取得或價格暴漲的窘境。當某藥品僅剩單一製造商供應時,價格更可能出現暴漲風險。
儘管如此,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 Marta Wosińska 指出,許多非專利藥品,尤其是無菌注射劑,價格仍受到團體採購組織(Group Purchasing Organizations,GPO)合約的約束。這些合約通常為期一至三年,限制價格但不限定採購數量,意味著即便製造商成本上升,也難以立即調整售價。此外,美國法律亦限制藥品價格漲幅不得過度高於通膨,進一步壓縮製藥商轉嫁成本的空間。
與此相較,擁有專利保護的品牌藥情況則有所不同。由於缺乏仿製藥競爭,這些藥品原料成本僅占總成本約10%,整體受到的衝擊較小。Evercore ISI投資分析師 Umer Raffat 引述業界高層指出,即便成本上升 35%,對最終售價的影響仍有限。但他也警告,廠商仍可能將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進而推升保險費用與自付金額。
美國目前已是全球藥價最高的國家。川普亦多次批評這一現象,認為美國不該為全球藥品市場「補貼成本」。然而,若藥價持續攀升,勢必引發政治與民意壓力,迫使藥廠審慎評估其價格策略。Raffat 進一步指出,若美國與歐洲藥價差距擴大,將可能引發對「最惠國待遇」(Most Favored Nation,MFN)政策的強烈反彈。
雖然課徵關稅可能激勵部分製藥商考慮將產線遷回美國,專家普遍質疑其可行性。BMO Capital Markets 製藥分析師 Evan Seigerman 表示:「藥品供應鏈極其複雜,遠非像生產 iPhone 一樣能簡單搬遷。」他預期,大多數大型藥廠將選擇觀望,待川普任期結束後再決定是否調整生產策略。
儘管如此,已有部分美國本土藥廠投入資金升級或擴建生產線。但整體而言,關稅措施是否真能帶動結構性轉變,仍需時間觀察與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