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立雙邊互動增溫,為長期平等互惠經貿合作開啟了新頁;雙方合作可朝打造全球共同供應鏈、尋求高附加價值產業效益方向思考,合作優先領域建議雷射、生技、半導體和金融科技。
立陶宛在2021年兩度馳援臺灣疫苗,是第一個捐贈給臺灣疫苗的歐洲國家,也是第一個讓我們以臺灣為名成立代表處的歐盟國家,這份來自八千多公里外的友誼激起了臺灣鄉親以及世界各地臺裔同胞的澎湃熱情,臺立雙邊互動隨之增溫,加以近年來立陶宛經濟表現傑出,地理位置居歐洲樞紐,且是歐盟及歐元區成員,可作為進軍歐洲市場的灘頭堡,立國政府也張開雙臂歡迎臺商,天時、地利、人和種種有利條件為臺立雙方長期平等互惠的經貿合作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雙邊關係啟動 熱邀臺商投資
立陶宛駐臺代表機構「立陶宛貿易代表處」於2022年11月成立至今,代表盧思融(Paulius Lukauskas)便席不暇暖拜訪、聯繫臺灣的公民營單位及企業,他深信臺立雙邊關係既已啟動,長期效益將如雪球般愈滾愈大。他說,立陶宛行政效率快速靈活,經商便利度排名位居世界前茅,在立陶宛建立據點既方便又迅速,臺商到德國、荷蘭、法國等其他歐洲大國投資,可能因為競爭者眾而備受冷落,立陶宛則是「put red carpet for every investor」,對外來投資無論大小都同樣給予十足重視。
立陶宛經濟創新部(Ministry of Economy and Innovation)部長Aušrinė Armonaitė誠摯邀請臺商選擇立陶宛作為海外投資的首要目的地。她說,「憑藉我們的政治和經濟穩定、歐盟和歐元區的成員身分、便利的商業和監管環境、穩定的司法體系以及對數位化和創新的持續承諾,可以保證公司的業務增長有一個穩定、安全和暢旺的歐盟市場切入點。」
數位化服務 擴大經商和就業機會
Aušrinė Armonaitė談到,受益於行政流程簡化,外國企業在立陶宛註冊公司只需1至3天,這在一定程度上必須歸功於超過90%的公共部門服務都已數位化。「我們希望外國公民能夠使用立陶宛的數位服務,無論身在何處,都能遠端設立公司、簽署文件和發展業務。2023年1月12日,臺灣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取得立陶宛的電子居民身分,成為第一位獲得電子立陶宛人身分(e-Lithuanian,Lithuania's electronic resident)的外國部長。擁有這個身分,即可使用遠端提供的管理、公共和商業服務,除了有助擴大在立陶宛經商和就業機會外,還可藉此進入歐盟市場並在其中開展業務。」
針對大型企業,Aušrinė Armonaitė表示,立陶宛可以提供量身訂製的解決方案和各種財政鼓勵措施。計劃投資超過2,000萬歐元並創造150個全職工作崗位的企業可享有長達20年的0%企業所得稅、簡化的土地規劃要求和量身訂製的職業培訓計畫等。
背景價值相似 同舟共濟相得益彰
對於臺灣和立陶宛長期經貿投資關係的深化,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甚具信心,代表黃鈞耀以該處自2021年11月正式掛牌以來在立陶宛的親身體驗談到,臺立雙方在地緣政治處境、飲食文化及企業家精神等3個層面都頗為相似。他說,來到立陶宛一年多,讓人驚訝的是,一個距離臺灣這麼遠的國家,竟然有這麼多支持臺灣的朋友!特別是經歷過1990、1991年立陶宛脫離舊蘇聯體制、恢復獨立運動的一批政治領袖們,他們對臺灣的處境尤其能夠感同身受,這種基於歷史文化認同而自然流露的友情最是可貴。
飲食方面,立陶宛的傳統食物Cepelinai(用磨碎的馬鈴薯做皮,絞肉、乾奶渣或蘑菇做餡)口感接近臺灣的肉圓,cabbage rolls很像臺灣關東煮中的高麗菜卷,品嘗起來非常親切有味。
臺灣和立陶宛人都富有新創精神。立陶宛人口僅約280萬,卻有為數可觀的新創企業,在網路發展領域更是傑出,該國Vinted、Nord Security和Baltic Classifieds Group 3家獨角獸便都與網路軟體相關;臺灣也不遑多讓,作為經濟主體的中小企業在生產製造技術方面獨步全球,台積電、聯電等巨山級企業在發展初期其實就是新創,更何況現今臺灣還有一批為數可觀、前景可期的隱形冠軍!黃鈞耀指出,臺立雙方企業家積極進取的精神,在不同領域各擅勝場,彼此可以互補,相得益彰。
地處樞紐位置 暢行歐盟市場
黃鈞耀認為,立陶宛本身市場規模雖小,但可作為拓銷廣大歐洲市場的灘頭堡。立陶宛地處歐洲樞紐位置,交通四通八達,又是歐盟成員,產品進入立陶宛後即可無關稅暢行歐盟市場,更重要的是,諸如醫療器材、金融科技等產品認證一旦獲得立陶宛核准,也適用全歐盟;立陶宛是歐元區成員,使用歐元,可以避開各國之間不同貨幣的匯兌風險;立陶宛西邊的克萊佩達港(Klaipėda)是歐洲最北端為數不多的不凍港之一,長榮海運、陽明海運在這裡均有營運,物流方便;立陶宛的Maxima是波羅的海地區最大的超市集團,營運範圍還包括波蘭、保加利亞,是出口到歐洲市場的可用通路;立陶宛理工人才素質佳、薪資合理(立陶宛薪資約居歐洲各國的中等水準),英文普及,年輕一代普遍具有英語溝通能力,種種資源值得臺商善加運用。
科技生態爆發增長 合作商機無限
臺灣和立陶宛有哪些合作商機呢?Aušrinė Armonaitė指出,立陶宛在雷射、金融科技、生物科技、軟體開發、太空等高科技領域均很發達。雷射產業方面,立陶宛目前在全球超短脈衝科學市場占比高達50%以上,其所製造的雷射設備市場遍及世界各大洲,榮獲NASA、CERN以及IBM、日立、豐田和三菱等國際企業使用。
金融科技方面,立陶宛持牌實體(支付機構、電子貨幣機構和特殊銀行牌照持有人)數量排名歐盟第一,共有178家持牌機構和260家金融科技公司。
立陶宛的生物科技為全球專業人士所熟知,目前90%的生技產品出口到全球100多個國家,而其製造的醫療和製藥設備及其他產品亦深受美國、德國、法國和其他地區客戶的信賴,該產業目前的年成長率為33%,立陶宛目標是到2030年加快該產業的增長,使其占全國GDP比例提高至5%。
立陶宛整體的科技生態系統正爆發性增長,目前營運中的新創企業超過800家,本土出身的Nord Security、Baltic Classifieds Group已成為獨角獸,而該國第一家獨角獸Vinted的營運仍不斷擴張中,全球資訊科技公司也正加強布局立陶宛。
此外,立陶宛於2021年成為歐洲太空總署(ESA)的準成員,2023年歐洲太空總署企業孵化器(ESA BIC Lithuania)在立陶宛啟動。立陶宛經濟創新部制定了立陶宛太空產業發展路線圖,目標是到2027年將該國太空產業增加10倍,達到GDP的1%。
合作領域廣泛 切入市場大好機會
Aušrinė Armonaitė建議雙方合作可朝科技合作、打造全球共同供應鏈、尋求高附加價值產業間的協同效益方向思考,合作的優先領域是雷射、生技、半導體和金融科技。
盧思融指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立陶宛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擴充產能、提供大量疫苗及檢驗試劑原料給世界各國,敏捷的市場應變能力其實是長期鑽研生技領域所累積的實力,而立陶宛的軟體開發經驗,尤其是金融科技,也可以為臺灣金融業的數位轉型貢獻一臂之力。
立陶宛的木材及家具產業也很發達,消費者熟知的Ikea家具,有很多原材料就是來自立陶宛,盧思融透露,立陶宛已有高級家具商計劃來臺發展。即使是食品,除了巧克力和酒,立陶宛還有莓果、牛奶、乳酪製品、烘焙食品、cereal(穀麥片)等,多接觸了解,一定可以開發出更多商機。
為了分散供應鏈風險,立陶宛也希望在臺灣開闢供應來源,特別是木工機、金屬加工機、半導體、電池、綠色能源、扣件、基本金屬等,盧思融表示,過去立陶宛多從中國大陸進口,但價格已經不再是唯一考量,供應鏈韌性也至關重要,品質也須兼顧,這是臺灣切入市場的好機會。
黃鈞耀特別看好雷射、生物科技、食品等三大領域。他說,立陶宛雷射過去一向著重在科學用途,臺灣許多大學所用的雷射系統便是來自立陶宛,穩定度非常高,但工業應用對立陶宛而言算是新市場,而臺灣擁有先進成熟的製造業,尤其是名列全球前三大的工具機產業正面臨工業4.0潮流下愈來愈多對精準客製化生產的需求,在在都需要用到雷射。生技產業方面,相關的檢驗試劑目前已是立陶宛對臺主要出口項目;食品方面,臺灣2022年已經許可立陶宛的牛肉、乳製品、蛋製品、水產食品進口,相信未來臺灣市面上一定可以看到更多立陶宛產品。
促進產業合作 投資成果豐碩
為推動臺灣和立陶宛的互補商機,國發會適時成立了2億美元的「中東歐投資基金」及10億美元的「中東歐融資基金」,分別委由臺杉資本和中輸銀兩大專業機構管理。黃鈞耀相信這兩項工具可以帶動臺灣對立陶宛甚至北歐、歐盟市場的出口。「中東歐投資基金」已先後通過飛秒雷射源廠商Litilit 350萬歐元和醫療影像人工智慧新創公司Oxipit 350萬歐元等兩項投資案。至於「中東歐融資基金」,除盼有助立陶宛企業加強與臺灣企業之貿易與投資的融資需求外,因為立陶宛銀行業是以北歐銀行為主,臺商與這些銀行較少交涉經驗,對於有興趣透過投資立陶宛拓展歐盟市場的臺商,這項基金可以彌補此一缺口,而其利率也具市場競爭力,詳情歡迎洽詢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網址:https://www.roc-taiwan.org/lt/index.html;電話:+370-5204-4114)。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也乘勝追擊,委託外貿協會於2022年4月在台北世貿一館成立第一間立陶宛商品展示中心,並於2023年2月21日舉辦「2023年立陶宛商機日」,協助共18家立陶宛業者對臺採購或尋求在臺合作夥伴,成果豐碩。此外,經濟部也攜手立陶宛企業局,委託外貿協會在台灣經貿網成立「立陶宛專區」(網址:https://lithuania.taiwantrade.com)提供市場商情及廠商產品資訊服務,歡迎多加運用。
2023年是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建城700周年,世界台灣同鄉會聯合會(世台會)預計9月9至10日在該市舉辦年會。世台會會長傅佩芬表示,這次年會由世台會和歐洲台灣協會聯合會共同舉辦,籌備工作正如火如荼進行,除了希望向立陶宛的朋友們表達謝意之外,也希望向好朋友祝賀「生日快樂」!相信藉由這次拜訪,能夠促成立陶宛和臺灣更深、更多元的交流,包括相互了解歷史文化背景、民主國家如何攜手合作、如何建立共同價值產業鏈。歡迎共襄盛舉,一探寶穴。
立陶宛疫後經濟展望及與臺灣合作契機
儘管俄烏戰爭增加了全球和立陶宛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但立陶宛的GDP成長率2022年仍達2.4%,名列歐盟各國前茅;2022年1至11月出口,較2021年同期成長29.6%,進口成長40.9%,原產於立陶宛的商品出口成長了28.9%。立陶宛的韌性和經濟實力可見一斑。
立陶宛經濟創新部(Ministry of Economy and Innovation)預估,2023年GDP將成長0.7%,2024和2025年將成長3%。
立陶宛制定了經濟轉型的長期目標,計劃藉由科學知識、先進技術和創新,邁向更具持續性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提高國際競爭力。
立陶宛與臺灣可以在供應鏈多元化、提高國內安全和彈性以及全球市場的競爭力等方面共同努力,現階段可以智慧工程和生物科技領域為開發重點,並加速資通訊科技、金融科技和政府科技領域的數位轉型,也可攜手開拓歐洲和東南亞的綠色轉型商機。此外,預計立陶宛企業將積極參與烏克蘭的重建,相關合作商機也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