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第一篇》 提升災害應變 構築風險抵禦力 完善準備延續防災韌性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面對日益加劇的災害挑戰,臺灣以全社會防衛韌性為目標,整合政府、企業與民間的力量,強化基層應變與產業協作,建構能快速反應與前瞻預警的防災韌性生態系。

面對全球極端氣候、疫情、能源危機等挑戰,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的成立,目標是全面提升社會韌性。2025年3月,副總統蕭美琴視察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臺南實地演練後表示,「我們不希望災難發生,然而當災難來臨時,希望能把災害降到最低。2025年臺南也發生地震,每一次的地震、風災、土石流,都是我們從中累積應變能力與防災韌性的機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進一步鼓勵民防與民間團體推動更多具體防災作為,例如社團法人臺灣防災產業協會(以下簡稱「防災產業協會」)已與參拾共好合作推出「台灣防災包」,這並非單一商品名稱,而是參拾共好推出的統括性產品名稱,除了一般防災包,亦包含寵物防災包和兒童防災包等,以部分客製化的方式,鼓勵民眾自主思考與準備。受2025上半年天災影響,防災產業協會已接到不少日本企業訂單。

社團法人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具地球科學背景,她對自然災害向來觀察入微,「學術上,災害已有預測模型和可能頻率,我們無法確定災害是否發生,但應提早預防, 而非發生時才應變。例如緬甸地震的啟示,不僅要做好預防,更要了解規模,為可承受的風險做準備。」近年來,氣候變遷導致極端高溫,臺灣難以倖免於熱傷害。為此, 協會協力環境部,先與民間企業共同推廣涼感商品, 在特定商店設置專區,未來還將適時調整為因應不同季節、天災型態和民眾需求,設置新專區。同時, 協會得以推廣會員廠商開發的個人防災商品,也能進一步支援國際。

黃少薇分享,「2024年,菲律賓遭受4個颱風重創, 由於菲律賓經貿代表曾來臺受訓,對臺灣防災產品印象深刻,當他們請求外交部援助,需要寢具、棉被和太陽能燈具等物資,希望協會在短時間內提供足夠數量。」協會透過會員廠商鼎力相助達標,這也讓黃少薇更堅定推動防災標章的決心。擁有標章的產品不僅是優良品質的證明,更代表已通過審核測試,成為防災調度的重要一環。

智慧科技預警 打造全方位防災韌性

以大數據、物聯網與AI技術為基礎建置的「民生公共物聯網」,目前由防災產業協會理事賴文基主持推廣。黃少薇表示,此計畫以日本氣象廳「即時地震情報利用協議會」(REIC)為藍本,借鑒日本緊急地震速報系統經驗,其目標是在日本外海收到地震訊號後,爭取在震波傳遞時間內,通知陸上相關單位採取應變,例如嚴防海嘯。這項技術同時延伸出產業加值應用,例如電信公司發訊號,使電梯能自動停止運作。

回到臺灣,民生公共物聯網「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建置計畫」(MACHO,因諧音簡稱「媽祖計畫」)設置的海底地震觀測站,從2023年開始移植日本模式,期盼發展成臺灣防災產業生態系。目前已經陸續開放資料,甚至可能研發透過物聯網解鎖的防災販賣機。民眾無須付錢,只需按下按鍵即可免費取得巧克力、能量棒和飲料等防災食品。這在日本推行已久,臺灣預計2025年透過消防署落實。

防災產業協會歷年的努力,展現的就是「韌性」。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暨防災產業協會常務監事單信瑜指出,「韌性指的是一個系統在受到外力干擾下,能相對維持一定的穩定性。以企業遇到地震為例,不會一碰到天搖地動就倒,而是能透過多種方式降低外來干擾和影響,以保持韌性。」因此,臺灣企業必須認知:地震、颱風等災害,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都是「風險」,應當以審慎態度進行管理。

持續提升地方防災體質 

強化企業應變能量 

在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的主軸中,亦有強調關鍵基礎設施、資訊、避難收容與物資等議題,主要是為強化原本民政和社政衛福體系中的防災功能,例如避難所和收容所能同時開設更多處的量能。從施行多年的《災害防救法》來看,臺灣向來以「減災、整備、應變、復原」循環實行「災因管理」。防災產業協會早年已協助內政部推動《災害防救深耕計畫》第一至三期,至第四期改名《強韌臺灣計畫》,持續提升地方政府防災體質, 執行培力和賦能工作。其中,教育訓練相當重要,除縣府局處、業務人員、防災業務人員、鄉鎮市區公所防災業務承辦人等須接受訓練外,防災產業協會也希望未來能對縣市長、鄉鎮市長、村里長,甚至一般民眾進行教育訓練。

然而因資源有限,目前最多只能推動到村里長層級,並加強複習;防災產業協會認為,至少當村里長有防災知識並意識其重要性,會較有意願讓社區加入「防災社區」,達到地方上的風險溝通。

雖然已有法律規範政府機關權責,但對於民間企業的指引卻付之闕如。若政府未來能建立輔導機制,或制定可引導中小企業具體操作的指引手冊,將能提供企業面對天災危害時最經濟的管理模式。借鏡海外,日本擁有多年實務應用經驗,日本總務省已提供企業指引,也會進行宣導與諸多調查。他們不僅擁有歷年重大災害災損統計,亦會調查不同產業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甚至災害發生後每年持續追蹤。以2011年311大地震為例,有些產業並非當年倒閉,而是在接下來數年陸續關門,其中所涉及的產業鏈問題,日本政府能透過完整調查資料,規劃未來輔導作為;在大學院校,也有資源進行產業防災研究。

當然,臺灣企業並非毫無準備。單信瑜表示,「如果是科學園區或工業區的廠商,政府在一開始就會對該區附近地震斷層、土壤液化和淹水等做處理,已然減少風險。另外,像台積電這種大型企業,其基地本身就會墊高,亦會加強排水滯洪與耐震設計。」然而,除大型企業外,95%以上中小企業對於災害較無完整認知,因此企業首先必須先取得資訊、辨識風險。例如,在設立公司或工廠前,什麼樣的災害比較需要關切?地震或水災風險,各地區有何不同?是否須由相關單位協助做耐震評估?除建築物外,機臺管線設備如何做耐震處理?

主動評估風險 善用保險機制

藉由建立「自主防災」意識,企業當從盈利、供應鏈和社會責任等方面思考。尤其照顧員工、回饋地方等社會責任,已是當前企業永續經營的一部分,既要永續經營,弄清楚其所面臨的風險絕對必要。企業的風險概念,基本和經營相關,災害造成的影響,不見得是廠房設備的直接損失,而是橋梁和道路通訊中斷,可能使得供應鏈廠商出現無法營業或原物料短缺等情形。因此,回到已在園區設廠的企業,單信瑜又告訴我們一個例子,「2024年,荷蘭著名半導體製造商前來諮詢,希望能為其位於臺南科學園區的工廠做一份氣候變遷影響下的淹水評估,我向對方說明,南科在20多年前建成時,已規劃完善排水系統與滯洪池,同時園區本身每塊基地皆已墊高,因此無需再做工廠本身的淹水模擬。然而,考慮到供應鏈的狀況,建議可進一步評估基地外道路、園區聯外道路和相關供應商的淹水模擬。」企業透過辨識和諮詢等方式,得到評估回應,這種主動性在風險管理上,能提升防災的高度和廣度,才有機會重新系統化防災相關的架構程序。

上述對災害的認知,說起來簡單,但面對龐大資訊,該如何掌握要領?單信瑜建議可透過公會、商業總會和工會等團體舉辦的相關議題講座中,獲取可能的資訊。另外,臺灣的保險和產險業者,對災害亦有風險管理機制,因為與其業務有關,他們通常會與企業的環安衛部門多所接觸,除主要的火險外,亦可觀察他們在其他險種上,可能有針對天災的綜合保險及其保單內容。

單信瑜表示,「我們會應保險業者邀請,在其客戶活動上演講,內容涉及的天災風險,並非推銷產品,而是談基本概念,希望與會者能帶回知識並進行改善。」對保險公司來說,他們希望降低因企業發生災害而導致的理賠風險,因此會透過損害防阻部門推廣宣講活動。這點在日本方面亦有可參考之處,他們的產險公司除損害防阻部門外,尚有智庫或研究所,長期針對企業面臨的風險進行研究分析。相對的,若企業有需要,可向其索取免費資料,亦可進一步付費訂閱服務。

落實防災演訓 完善應變計畫

在《災害防救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各級政府機關(構)、公共事業、公、私立學校、急救責任醫院、團體、公司、商業、有限合夥,應實施災害防救訓練及演習。」為達到法規要求和建立韌性,企業在人員訓練和演習上,亦可參考ISO規範。以ISO22301為例,按照英國標準協會(BSI)網站定義,「ISO22301營運持續管理系統用以保護組織避免因破壞性事件、降低營運,並確保從中復原。」單信瑜進一步說明,這基本上談的是企業資安在遇到災害時,須能快速恢復,或至少維持最低營運水準。無論發生颱風、地震或豪雨,企業能否出貨,庫房存貨多少,是否有替代方案等,最關鍵就是從評估風險開始。

因此,應對防災,單信瑜認為仍需在下列層面讓企業持續建立對應風險的能力和認知:

第一、人命傷亡救助:企業本身即有「消防防護計畫」與「消防自衛編組」,應確實執行可能的預防性疏散、防護和基本救助。

第二、危害控制:尤其在較多毒性及化學物質、易燃物等工作場所,須依循環境部和消防署法規,並備有應變計畫。

第三、財產搶救:包括預防性防護措施,以及貴重物品存放。

單信瑜認為,企業未來要持續完善個別天災應變計畫,將有賴政府單位在資訊揭露和輔導機制的進步;他也期望企業間能分享防災觀念,促進產業內的防災思維與作為,甚至可融入當前永續經營的一環,推動真正全面的韌性。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雜誌 享好禮三選一: https://maac.io/2Bp5B/18zsz

【 閱讀更詳盡內容,請參閱經貿透視雙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