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價格居高不下,加上俄羅斯停止化肥出口,全球糧食短缺恐加劇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資料來源:德國商報(Handelsblatt)

文號:1114030047號

 

天然氣不僅是化肥生產原料,亦供應生產所需能源,占化肥生產成本高達80%。去年秋天,天然氣價格大漲已迫使歐洲氨製造商減產。今年年初情況雖有所和緩,但隨烏克蘭戰事爆發,天然氣價格再度飆漲,化肥供應商不堪生產成本大幅攀升,只得再度減產因應,造成化肥進一步短缺。目前市面上化肥價格幾乎是2021年初的4倍。

氮肥是農業常用肥料之一,氨為其核心成分。歐洲氮肥大廠挪威雅苒集團(Yara-Konzern)日前宣布減產55%,奧地利北歐化工集團(Borealis-Gruppe)則宣布暫時停止生產氨。德國最大氨製造商SKW Piesteritz,生產雖仍正常運作,然而,該公司正密切關注情勢演變,不排除減產因應高漲之生產成本。

3月10日莫斯科宣布,除簽有協議之友好國家外,將暫時中止化肥出口,以保護本國農業。而目前正值北半球播種時節,農業專家擔心肥料短缺將導致糧食減產。尤其是巴西、印度及中國等高度依賴俄羅斯供應肥料國家,情況尤為嚴重。德意志銀行分析師Virginie Boucher-Ferte指出,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出口國,全球占有率約20%,硝酸銨肥料甚至高達40%,上述出口禁令,將使肥料供應雪上加霜。

一方面,由於西方制裁措施,使國際支付交易更加困難,另一方面,穿越黑海的海上航線受到嚴格限制,且因大型國際航運公司不再停靠俄羅斯,致該國北部港口亦缺乏航運能力。依此情況,即使沒有出口禁令,俄羅斯化肥亦難以出口。

此外,農業上另一個常用肥料 - 氯化鉀(鉀肥)亦受到影響。歐洲農業主要由總部位於德國卡塞爾K+S集團(世界第4大)及以色列 ICL供應。白俄羅斯原為氯化鉀三大生產國之一,美國及歐盟自2022年初開始對其實施制裁,致鉀肥價格大幅攀升。Baader Bank分析師Markus Mayer擔心,若俄羅斯鉀肥製造商再因制裁無法交貨,僅靠這兩家公司將無法滿足歐盟需求。

不過,對此K+S執行長Burkard Lohr卻抱持樂觀,渠認為白俄羅斯及俄羅斯鉀肥供應商對歐盟的重要性並不大,他觀察到歐洲對鉀肥的需求甚至因促進植物生長的氮肥短缺,反而略有下滑。因這些肥料必須搭配使用,始能利於作物生長。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