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物流排名落後 通關效率仍須提升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根據最新《企業報》(Enterprise News)報導,雖然沙烏地阿拉伯、阿聯與其他海灣國家物流績效大幅攀升,埃及在全球物流表現排行榜卻相對落後,顯示該國物流體系仍有待優化與強化。

報告中指出,依據世界銀行「物流績效指數」(LPI)最新數據,2023年沙烏地排名上升近10名,躍居全球前60名之內;阿聯排名進步幅度更勝一籌。然而埃及方面,物流指數整體僅略有改善,全球排名約落在第67名70名之間(與2018年約排第67名相近)。

報告也指出,埃及的基礎設施、運送效率、通關便利性等單項分數仍明顯落後海灣國家。雖然埃及高達56艘/平均每日的貨櫃船通過蘇伊士運河—蘇伊士營收2022‑23財年達94億美元,凸顯物流網絡中樞地位,但港口與內陸運輸銜接、清關效率與追蹤系統仍是瓶頸。

埃及政府已投入鉅額資源改善運輸體系。2022年道路建設投入超過1,350公里新公路及8400公里升級路段;同期在運輸基礎設施預算上調27.5%,共籌措66億美元預算內含近80項計畫,包括港口、新集裝箱終端與多式聯運等項目。此外,快遞(CEP)市場規模亦成長顯著,2025年預估達到1.343億美元,並以年均**5.9%**成長至2030年。然而,與鄰近海灣國家近年10% +的物流成長率相比,埃及的進度仍不夠搶眼。

專家指出,若埃及能進一步強化通關效率、擴充冷鏈物流、提升內陸物流追蹤與多式聯運銜接,未來數年有望縮短與鄰國的差距。但也提醒,缺乏系統整合、投資方向分散仍是阻礙。

整體而言,儘管埃及物流市場具備龐大地理與戰略優勢,如每日56艘船通航量94億美元蘇伊士營收等關鍵數字,卻仍須透過政策力道和資金整合,加速變革,才能真正從地緣優勢轉化為全球物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