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缺工、從業者高齡化等影響下,畜牧業積極擁抱創新科技,並朝向數位化及智慧化轉型,精準畜牧飼養應運而生。
近年受到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美貿易戰爭、氣候變遷、俄烏戰爭等一連串負面因素的影響衝擊,包括農林漁牧在內的各產業皆面臨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與挑戰,所以積極朝向數位化與淨零碳排的目標轉型邁進,已是刻不容緩且勢在必行。
工業化畜牧 衝擊地球自然生態圈
在過去,畜牧生產系統對於人類的日常生活提供了非常多的助益,像是提供人體營養所需的動物蛋白質、提升農村經濟、創造就業機會及為開發中國家帶來多重經濟效益等。然而隨著全球人口數不斷的向上攀升,對於肉品消耗量也持續大幅增加,因此畜牧業就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來圈養更多牲畜,以因應市場需求,繼而對於自然環境造成過度的負擔與資源耗費。對於人類社會而言,畜牧的養殖生產就像是一把雙面刃,如何維持產業的永續經營及有效率的使用自然資源,即是現代畜牧經營者必須具備的思維。
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的調查統計,全球現已有超過10億人從事畜牧業,而工業化後的畜牧業為了持續擴大,興建畜牧場以飼養更多的牲畜,或是增加種植餵食牲畜的飼料,繼而在全球各地大面積砍伐樹林,成為直接、間接導致氣候變遷的產業之一。由於有大量的土地被用作工業化畜牧,因此也造成糧食供需的嚴重失衡,亦即富裕國家持續大量進口肉品或浪費食物,貧窮國家則是經常性的陷入飢荒恐懼,2022年爆發的俄烏戰爭更是加劇了全球糧食供需失衡的狀況。
2014年由好萊塢影星李奧納多監製的紀錄片《畜牧業的陰謀》(Cowspiracy:The Sustainability Secret),影片內容主要即是在探討畜牧養殖業對於環境的衝擊。劇情中談到畜牧業耗費全球巨量水資源用以飼養動物、種植穀物飼料、生產肉品或乳製品等。此外,全球畜牧業排放超過70%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僅次於能源生產所造成的排放量、並導致熱帶雨林被大規模的砍伐及大規模物種滅絕,衝擊物種多樣性,而低效率的生產模式也消耗掉許多的水與土地資源。
集約養殖 耗費大量珍貴資源
過去數10年為因應大幅增加的動物產品需求,所以快速發展出集約化的養殖方式,使得大量土地資源被轉換運用於建置養殖設施及栽種飼料用農作。根據FAO的調查報告,目前畜牧業使用的土地面積大約占全球總農業用地的70%,地球總地表面積約30%。畜牧業所需用水,約占用8%的地球水資源,亦即生產0.45公斤的肉品,就需要消耗掉6,813公升的用水,主要用作於牲畜飲水、餵養飼料、牧草生產灌溉及環境清潔等。
畜牧養殖的過程也會耗費掉許多種類的能源,這些能源主要是被用作於農機燃料、生產肥料、生產飼料及畜牧用藥等。此外,愈大型的經濟動物族群也會排放出愈大量的汙染廢棄物。所以在全球總溫室氣體排放量中,畜產品供應鏈約占44%的甲烷(CH4)排放量、53%的氧化氮(NO)排放量和5%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除了是導致氣候暖化原因之一,也造成生態系統的酸化與優氧化,因此對於土地、河川、海洋、大氣及各類生物都有影響。
飼養牲畜大量使用的合成肥料,也會對環境造成沉重負擔。除了在合成肥料的生產過程中使用大量能源外,合成肥料還會產生氧化亞氮(Nitrous Oxide),形成的溫室效應約為二氧化碳的300倍,而硝酸鹽氮(Nitrate Nitrogen)則是會造成水源汙染。全球暖化和水汙染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平衡,更直接影響糧食生產,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惡性循環。
減碳排放 畜牧大國各出奇招
過去畜牧業對於全球暖化的影響長期為大家所忽略,且各國針對減碳排放而制定的政策中,相較於運輸及能源等高碳排產業,畜牧業也受到較少的關注。而近年在全球各國已達成「2050淨零碳排」的共識下,各產業皆已積極啟動碳排檢視,並提出相對因應的策略,畜牧業自然也是無法置身於此波淨零碳排的浪潮之外。
由歐盟推動的「從農場到餐桌戰略(Farm to Fork Strategy)」,該計畫為具有永續性、碳效率高的畜牧生產方法提供支援,同時推動永續消費,以促進飲食結構的轉變。該計畫採取的措施包括讓消費者能夠做出知情選擇的產品標籤,支援研究植物和非植物肉類替代品,及制定有關學校和公共機構永續食品採購政策等。
英國的畜牧業則是提出「促進生產力與減少排放」、「農業土地碳儲存」、「連結生物能源達到碳捕捉、碳利用及碳儲存」等三大「淨零排放策略支柱」(Pillars of Net Zero Emission)。此外,也提出改善動物管理、改善飼料成分、改善糞便管理、改善土地管理及碳捕捉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作法。
澳洲畜牧產業則是立定要在2030年達成碳中和的目標(CN 30),亦即是2030年以前所有澳洲牛肉、綿羊及山羊生產鏈,包括槽飼與肉類加工程序等,將不再有「淨溫室氣體(Net GHGs)」排放至大氣中。至目前澳洲政府執行的成果包括有2005年紅肉產業與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6.7%、生產1公斤牛肉用水量減少65%。此外,澳洲的碳中和產品與服務認證,就是將終端消費群視為目標客群之一,藉由「碳中和認證標籤」傳遞產品永續價值給消費者。
同樣是畜牧大國的紐西蘭,牛羊總數超過3,600萬隻,是該國人口數的7倍。2003年由7個研究單位共同組成農牧溫室氣體研究聯盟(Pastoral Greenhouse Gas Research Consortium)與紐西蘭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展開一系列降低畜牧業甲烷排放研究,目前已發展出育種、抑制劑及疫苗三大策略。此外,紐西蘭政府也仍在研擬運用價格機制,並針對高排放甲烷畜牧業者收費的「甲烷定價(Methane Pricing)策略」,不過該策略因為受到許多業者質疑,認為會傷及農民生計並導致國際消費者轉而購買其他國家生產的「高甲烷」低價產品,因而尚未能真正開始執行。
養豬大國丹麥則是在2012年通過新的能源協議,設置補助金鼓勵沼氣再利用為電力、熱能的生產及作為運輸燃料等用途。為了讓豬糞變為可持續循環利用的資源,將豬糞、廢水經過集中化的厭氧發酵處理產生沼氣,將有機廢料轉化為能源及肥料等可用資材,除了能夠降低廢水、異味等汙染,也能夠大幅增加能源的循環再利用。
2011年美國農業部及相關學術組織開始規畫農業廢水回收再利用、投資智慧灌溉。此外,為了積極減碳也開始研發農業與畜牧業的甲烷減量技術,並建立在地化及區域性的食品供應鏈系統,以減少運輸過程的碳排放。美國也推動食品標示日期標準化,以避免消費者混淆,目標於2030年減少50%的食物損失與浪費。
循環減碳 臺灣畜牧業產官共襄盛舉
在臺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現為農業部)則是於2021年9月成立「農業淨零專責辦公室」,加強政策落實與對外溝通。農業部具體訂定「2040年淨零目標」,包含達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50%、建立農林漁畜低碳永續循環場域、農業綠能發電以滿足農業用電比例達到100%等執行目標。此外,環保署(現為環境部)也架設「全國畜牧糞尿資源化網站」媒合畜牧戶和農民,將處理好的有機肥供給於農田使用。
2022年台糖公司斥資新臺幣107億元,將旗下13座傳統豬場改建成現代化的農業循環畜殖場,以循環經濟思維,打造出零廢棄及零汙染的牧場營運模式。新式豬場相較傳統畜舍不僅節省了75%的用水量,還能化豬糞為綠金,建立現代化且友善環境的生產模式,亦可以減少農畜部門的沼氣排放及增加綠電供應,有助於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
畜牧業缺工
智慧數位應用好幫手
近幾年在疫情侵襲下,導致全球畜牧業缺工與從業者高齡化的現象變得更加嚴峻。因此過去是屬於勞力密集的畜牧業也必須開始積極擁抱創新科技,並朝向數位化及智慧化轉型。在此趨勢下,精準畜牧飼養(Precision Livestock Farming,簡稱PLF)即由此應運而生。
精準畜牧飼養的定義為:「畜牧飼養管理經由連續、自動化及即時監測動物生產、繁殖、健康和福祉,並監控對於環境的影響」,包含有精準育種、精準營養、精準飼養管理及疾病管理等面向。與精準畜牧領域相關的創新科技則包括有人工智慧、雲端應用、物聯網、影像辨識、聲音辨識、臭氣偵測、環境監控、大數據蒐集及區塊鏈等。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Verified Market Research的調查報告指出,2020年精準畜牧市場的價值約為30億1,000萬美元,預估至2027年將達到54億3,000萬美元,2021至2027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8.81%。
由於精準畜牧飼養可藉由不同的自動化設備與儀器監控,達到省工、提升生產效率及即時監控動物健康等優點。此外,還可以降低牧場工作者的負擔,並結合各種先進電子儀器設備,藉以吸引年輕族群投身於畜牧行業。臺灣的資通訊產業供應鏈完整且技術超前各國,因此未來在精準畜牧飼養具有相對性的發展優勢。
提升國際競爭力
農業部引介智慧飼養管理
近年,臺灣畜牧業也在行政院農委會(現為農業部)的積極推動《智慧農業4.0家禽產業計畫》引導下,成功開發出適合本土環境使用的「智能化家禽飼養管理系統」,透過無線感測技術及設備收集飼養環境資訊,並針對不同週齡的禽隻進行適合生長的環境調控,將環境綜合資訊與參數收集於資料庫及進行分析與經驗數據累積,提高飼養管理的效率與品質。該套管理系統也積極推廣給農企業或契養主使用,以提升臺灣家禽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臺灣畜牧業者如創立於2007年的大武山牧場,以大數據及AI等創新技術導入蛋雞飼養管理,致力於自動化科技智慧畜牧經營。疫情來襲後,促使該牧場更加積極導入遠距工作及遠端監測作業模式,運用Microsoft Teams進行遠距會議及線上分享數據資料。此外,該牧場還引進全臺第一部蛋殼強度檢測儀,並以即時數據分析產蛋率及預測雞隻健康狀態。
全聯超市及麥當勞等食品通路的主要白肉雞供應商,為臺灣第一家政府核准設立家禽電動屠宰場的超秦集團,申請政府資源導入智慧農業後,隨即導入生鮮食品供需預測及智造AI系統。經由AI系統,該公司的畜牧端能依靠訂單、成本、調控小雞投放數量,監控成長狀況。生產端則是依靠成本精算就能安排分切任務。物流端也能透過衛星定位規劃最佳動線、溫度監控以確保產品運送的品質安全。除導入AI系統,還進一步串聯整體供應鏈成為一個資訊決策平臺,從上游畜牧場的智農飼養到下游冷鏈物流系統,全部整合進同一系統平臺管理監測。
科技領先國
整合創新科技畜牧業升級
其他國家的精準畜牧飼養科技導入案例,像是日本的Eco-Pork株式會社提供養豬管理系統「Porker」,利用影像辨識技術,透過AI模型針對豬的輪廓大小估算重量,能夠同時計算多頭豬的體重和生長狀況,並透過行動裝置軟體遠端即時掌握豬隻的體重和生長狀態,還能夠透過影像辨識豬隻的姿勢和行為,偵測出健康狀況異常的豬隻。
韓國家畜健康管理公司uLikeKorea則是推出韓國首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管理的養殖場,並運用於產銷過程及動物健康狀況紀錄。uLikeKorea使用生物膠囊來監測牛隻的胃脹氣綜合症及消化不良等疾病,透過及早發現疾病徵兆,避免牛隻健康產生更嚴重的問題。牛胃膠囊中的感應器會收集數據,傳送至區塊鏈伺服器儲存資料,為牛隻的健康狀態提供透明和準確的數據紀錄。
愛爾蘭的CattleEye公司應用深度學習的自動化牛隻監控系統,透過錄影鏡頭分析牛隻的視覺影像,藉由這些視覺數據可得出動物行為變化的見解,幫助農民管理動物與改善動物福利。
西班牙的Faromatics公司利用機器人技術、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技術,在集約化生產中同時提高動物福利和農場生產力。該公司研發產品ChickenBoy是全球第一臺可懸掛天花板的機器人,透過感測器監控肉雞的環境條件、健康及設備運行狀況。
瑞典的Hencol公司則是憑藉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將畜牧業精準化推向新的高度,經由RFID標籤掌握每隻牛的特殊資訊,配合自動秤重系統,每天幫管理者追蹤牛隻體重變化,管理者也會在動物生長產生偏差時收到警報,幫助優化農場管理決策。
德國科技公司OrbemO利用人工智慧打造出經濟實惠、快速又多功能的核磁共振造影技術(MRI),例如:在孵化場使用MRI,不需要破壞蛋的結構,就能看到蛋的內部,協助農民辨別蛋是否成功受精、生命力及胚胎性別。透過AI演算技術,一小時可將2萬4,000顆蛋分類。Orbem幫助蛋農優化孵化場的使用率,也使雞蛋的生產過程更符合人道。
放眼國際市場
精準畜牧仍有長路要走
隨著 AI、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持續的推陳出新,促使各種精準畜牧的實際應用更加多元化,不但帶來優化的養殖過程、也大幅提升動物福利、保障食品安全等優點,養殖場也能夠在養殖過程的早期階段透過科技運用作出更好的決策,並大幅降低對於人力的需求。
然而精準畜牧飼養也還有許多問題須要亟待被克服與改善,包括飼養模組間的數據橫向整合、動物穿戴設備符合動物福祉、科技設備導入成本、辨識精準度提升、消費者與業者雙方皆須認知科技結合肉品產銷的重要性等。各面向皆有待政府與企業持續共同攜手努力推動轉型。
臺灣畜牧業除了需要發展適用於臺灣產業的精準飼養管理模組外,仍需從建立種源,確保動物健康福祉、提升畜牧從業人員專業知識、調節產業結構及促進畜禽產品加值化等面向著手,整體提升畜禽產業的素質,除供應本國優質安全的禽畜產品外,也可著眼於海外市場的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