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貿糾紛大解密-理論解析與案例分享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2025620日下午由經濟部國際貿易署及外貿協會新竹辦事處主辦「國貿糾紛大解密-理論解析與案例分享」順利展開。活動特別邀請在金融及國貿實務領域的專家曹淑玉老師深入剖析,針對國際貿易中常見之糾紛類型、處理機制、預防方式及真實案例進行系統性探討與交流,吸引近50位企業代表踴躍參與,現場互動熱絡。

活動一開始由本處李孟娟主任致歡迎詞,緊接著由曹淑玉老師從國際貿易中最常見的三大糾紛類型,包括貨品問題、金流問題與其他因素談起。貨的糾紛,包含品質瑕疵、數量不符、規格不一致、包裝不當與運送延遲等,貨物未依約履行常成為雙方爭端導火線。錢的糾紛,諸如不當減價、不當求償、延遲付款甚至拒絕付款等,尤以特定市場信用管理不足時風險甚高。其他常見問題,如運輸過程意外、詐騙行為、進出口障礙(如關稅壁壘)、契約條件認知差異或不可抗力事件等,亦時有所聞。國貿糾紛樣貌多元,「貨」、「錢」、「特定因素」無所不包,顯示出國際交易雖為企業拓展市場的重要途徑,卻同時伴隨高風險與不確定性,每一項細節都可能成為潛在爭端的起點。

接著講師針對國際貿易糾紛的四種主要處理方式進行解說,包括和解:雙方自行協商,以避免訴訟或仲裁成本,是最常見初步選項;調解:透過第三方協助溝通,雖不具法律約束力,但可促進雙方理解與讓步;仲裁:具法律拘束力,效率相對較高,為國際貿易爭端常見處理方式,惟仲裁地點、條款設定初期即須明訂及訴訟:適用於重大糾紛,惟程序耗時、成本高昂,應審慎評估。貿易糾紛無法完全避免,唯有在事前妥善訂立契約條款,並對各種處理機制具備正確認知,才能在爭端發生時做出最有利的選擇。

活動下半場曹老師在貿易風險預防面向,提出三大核心策略,提醒業者強化內部流程建構。慎選客戶:確保合作對象基本資料完整,聯繫方式合理、詢價具專業性。利用公開資訊或商業信用調查工具,是基本防線。關注流程管理:不僅樣品需雙方確認無誤,更應簽訂詳細貿易契約,並指定付款條件與交貨責任。風險管控:保持持續聯繫、定期審核對方信用情況;契約中建議預留糾紛解決條款,以備不時之需。每一個步驟看似瑣碎,卻都是建立穩健貿易基礎的重要環節。提醒企業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唯有強化內控機制,提前做好風險預備,才能在變局中站穩腳步穩健拓展海外商機。曹老師特別建議業者多使用輸出入銀行信用調查及貨物保險等服務。

活動最後環節由曹老師帶領進行案例導讀,透過六則真實案例,警示企業看懂風險徵兆的重要性。本次研討會不僅提供理論與制度面框架,更透過鮮活案例點醒企業常見盲區,對有意拓展國際市場的中小企業尤其具有實務參考價值。現場亦安排提問與交流時間,協助解答企業先進於國際貿易上可能會遇到的疑難雜症。

國際市場處處是機會,但也潛藏挑戰,企業唯有提早佈局謹慎規劃,並透過制度化的交易規範與風險管理機制,才能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穩健應對各類風險,在國際舞台上長遠立足永續發展。貿協新竹辦事處未來也將持續關注企業實務需求,辦理更多貼近業界的活動與講座,協助我國業者拓展海外版圖並強化企業競爭力。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