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印度媒體- The Times of India 《印度時報》報導,阿薩姆州(Assam)州長 Himanta Biswa Sarma 表示,兩項原定在阿薩姆州首府城市-古瓦哈提(Guwahati)附近推動的關鍵開發案,包括 Kulsi 河上的 55 百萬瓦的水力發電廠以及 Barduar 衛星城鎮計畫,可能因當地原住民團體的強烈抗議而被迫取消。此事件凸顯了在印度投資時,民意與社會因素不容忽視的重大影響。
該報導指出,Kulsi水力發電案涉及築壩可能導致 10 個村莊流離失所,而 Barduar 衛星城鎮計畫則直接威脅到當地原住民的土地權益和傳統生活方式。儘管官方單位強調這些項目有助於公共利益,但面對當地部落團體對土地徵用、生計衝擊及憲法自治權益的擔憂與持續抗議,阿薩姆州政府最終表達了不願違背民意強推的立場。
此案例對臺灣企業進入印度市場有相當啟示。首先,無論專案規模多大、政府支持力道多強,若未能充分進行社會影響評估、尊重在地文化與權益,都可能面臨巨大的執行阻礙。建議臺灣業者在規劃初期,便須將「社會許可」(Social License to Operate)納入風險評估,而不僅僅是政府層級的法規遵循。
印度多樣的社會文化結構,特別是原住民地區的特殊土地權與自治訴求,使得土地取得程序更為複雜且充滿不確定性。建議在規畫初期就應投入更多資源進行詳盡的在地盡職調查,並建立透明且持續的利害關係人溝通機制,確保與當地社區建立互信關係,以降低潛在的社會衝突與營運風險。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