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於2023年11月成立,並於2024年8月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大會(WRC)期間,正式更名為「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在今年10月10日,中心進一步升級為「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
具身智能是指人工智慧在物理載體(如人形機器人)的支持下,能夠在真實環境中進行感知、決策和行動的能力。與傳統的AI人工智慧主要專注於數據處理和邏輯推理不同,具身智能強調AI與其「身體」的結合,通過與環境的互動,使人工智慧系統具備與物理世界交互的能力,能夠感知、理解並適應複雜的環境,實現類人的感知和運動能力,從而更好地執行複雜任務。
世界上第一款人形機器人「WABOT-1」誕生於1973年,由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發。隨後,本田公司推出了「ASIMO」,波士頓動力公司則推出了「Atlas」,這些機器人在特定場景下逐漸具備了一些實用功能,如演奏樂器、行走避障、倒水等,在運動能力和智能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
儘管對人形機器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但真正的爆發式發展出現在2022年,這要歸功於AI大模型技術的突破,掀起了具身智能的浪潮。2023年10月,馬斯克在特斯拉的AI日上發佈首款人形機器人「Tesla Bot」(又稱「Optimus」)的原型機,展示了其在汽車工廠進行搬運、澆水植物、移動金屬棒的視頻。「Optimus」的發佈引發了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第一次熱潮,也成為全球機器人公司競相模仿的對象。
「Optimus」發佈後不久,具身智能領域迎來了創業熱潮,大量公司不斷湧現,包括中國大陸科技龍頭企業小米、小鵬等也紛紛投入人形機器人的研究。 從全球來看,具身智能技術正從理論走向實踐,加速發展。據預測,全球具身智能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的18億美元,成長至2028年的138億美元。
隨著具身智能市場發展前景被廣泛認可,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該領域,包括大型科技公司、傳統機器人企業和創業公司等,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當前中國大陸具身智能呈現兩大發展趨勢:一是從實驗探索階段向規模化商業應用轉變;二是協同發展以實現降本增效。
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表示,將讓機器人在大腦方面能夠具備「一腦多機」和「一腦多能」的能力。所謂「一腦多機」是機器人的大腦以後除了用在人形機器人平臺上,還可用在輪式機器人、機械手臂、爬行機器人上,各種各樣的機器人都可以用這個聰明的大腦。所說的「一腦多能」,實際上就是機器人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室內、室外、家庭、工業、教育、養老等等,這就是未來希望具身智能機器人大腦能做的事情。
從工業到服務,再到養老,具身智能展現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未來,演算法、數據與硬體的深度融合將成為推動具身智能發展與應用的關鍵趨勢 。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具身智能將使得各種物理實體顯現出對環境動態變化的自適應能力、多任務行動的泛化能力、交互方式的擬人化表現和更高的任務執行效率,這些能力成長點有望帶來更高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