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進行之帕金森氏症狀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安全性與有效性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據媒體報導,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CiRA)等相關機構在一項以iPS細胞所進行的帕金森氏症臨床試驗中,其試驗結果獲得顯示安全性與有效性之報告,該項臨床試驗成果已於4月中旬刊登於英國科學期刊「Nature」。

媒體表示,帕金森氏症至今病因尚不明確,目前帕金森氏症尚無有效治療方法,未來若能順利在治療上導入iPS細胞,將有可能有助改善帕金森氏症病人症狀。預估全球目前約有1,000萬名帕金森氏症患者,其中日本約有25萬名患者。

這項臨床試驗是由京都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於2018年至2023年間進行,採用來自健康第三方的iPS細胞來製作神經細胞的前驅細胞,並將其移植至帕金森氏症患者體內,使用免疫抑制劑以降低排斥反應。病人經移植後,確認神經細胞釋放出與運動能力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且未發現重大副作用,在6名參與臨床試驗的患者中,4名明顯出現運動功能有所改善。

京都大學山中伸彌教授於2006年發現iPS細胞後,受到各界長期關注,但其後續技術開發之路並不順遂。開發過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戰是安全性相關驗證。iPS細胞是活體細胞與化學合成藥物不同,不易保持穩定品質,因此主管機關審查作業相當謹慎,安全性驗證須花費大量時間。iPS細胞被視為再生醫療中可彌補失去組織或器官的重要技術,儘管可能存在分裂成為其他細胞的風險,京都大學所進行的帕金森氏症研究被認為是iPS細胞應用在再生醫療的一項重要進展。

2017年美國出現「CAR-T細胞療法」,加速活體細胞應用於藥物領域的研究。隨著品質管理、臨床試驗中的安全性評估等開發流程逐漸明確,iPS細胞臨床試驗在日本國內外持續推展。在日本,大學衍生新創公司Helios與CellJion等企業正在進行開發,澳大利亞與美國新興企業也積極進行相關臨床試驗,未來可預見國際間競爭可能會越來越激烈。

業界專家表示,細胞醫療的製造過程繁瑣且尚未能自動化,許多製程仍需仰賴熟練的技術人員手工操作,人力成本偏高。製造成本將直接影響最終產品售價,並可能對醫療財政帶來造成負擔。為促進iPS細胞醫療早日普及,建立量產體系以降低製造成本為重要關鍵,日本參與合作之住友製藥也將推動iPS細胞衍生藥物實用化相關計畫。

醫界專家表示,此次臨床試驗結果能夠推測其有效性,但仍需要進行更多案例樣本的研究。為了早日實用化,除了確保活體細胞的安全性以外,也需要強化產學合作,進行研究開發及量化生產。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