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自主品牌崛起,或將重塑全球電動車競爭格局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被譽為全球汽車產業風向球的2025年上海國際車展,自4月23日至5月2日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登場。本屆展覽主題為「擁抱創新,共贏未來」,展示中國大陸汽車產業在全球市場中的戰略地位和技術自信。

此次車展吸引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近千家參展商,總展覽面積超過36萬平方公尺,使用13個展館(包含8個整車館、4個科技與供應鏈館及1個媒體館)。如今,上海車展已與德國IAA與美國底特律車展並列全球三大A級車展。

依據台灣貿易中心觀察及媒體報導,本屆車展呈現產業轉型趨勢如下:

  • 市場重心轉移:2025年第一季中國大陸車市產銷分別達756.1萬輛與747萬輛,年增14.5%與11.2%,出口量達142萬輛,顯示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
  • 展覽定位演變:上海展已從產品展示平台,轉型為前沿科技發布與產業鏈整合的場域。
  • 技術集中效應:科技與供應鏈的展區面積年增三成,聚焦智慧駕駛、電池技術、數位座艙與能源創新。

目前,全球車市正進入智慧電動化轉型的關鍵時刻,而中國大陸市場的技術演進速度與消費動能已成為產業再定位的關鍵力量。根據中國大陸工信部資料,2025年第一季中國大陸L2+等級智慧駕駛的滲透率已突破65%,年增21個百分點,反映出兩大趨勢:

  • 市場強力推動技術創新:部分車廠的技術驗證流程從傳統的24個月壓縮至9個月。
  • 車企競爭模式重新建構:電動車平臺開發週期縮短至兩年以內成為基本門檻,智慧座艙與使用體驗則成為品牌競爭焦點,中國大陸消費者的偏好直接牽動企業技術路線與決策。

與此同時,跨國車廠也正在調整策略。以大眾汽車為例,其新一代ID.8車型將搭載由中國大陸團隊研發的MIB4智慧座艙系統;BMW則擴編位於上海的AI實驗室;賓士中國分公司也取得可直接向總部提報技術方案的決策權限。這些變化顯示「慕尼黑–矽谷–上海」的技術創新三角已成形,而中國大陸長三角的智慧車聯網標準也逐步成為國際研發體系的一部分。

隨著電動車逐步成熟,車廠競爭從硬體規格擴大至軟體生態與資料應用。汽車已逐步轉變為「軟體定義產品」(Software-Defined Vehicle),利潤重心亦由製造端移向雲端服務與用戶體驗。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大陸市場逐漸從「技術驗證場」升級為全球智慧電動車標準輸出地,反映其市場規模與創新密度正對全球車廠策略形成高度牽引力。

2025年上海車展也見證了中國大陸自主品牌技術上的質變,例如:

  • 上汽集團展示線控數位底盤技術,讓5米長車身轉彎半徑縮小至4.69米,並實現87%國產化比率
  • 比亞迪推出256 TOPS算力平台,強化高階駕駛輔助系統
  • 東風汽車以「天元智能」系統覆蓋L2至L5自動駕駛場景,並結合大模型技術,將座艙反應時間壓縮至237毫秒
  • 五菱、樂道、紅旗等品牌則在主流價格區間(人民幣10–20萬元),加快智慧駕駛普及化

此外,上汽啟動三年內開發17款電動車計畫,奇瑞單日接待逾5,000名國際買主,小鵬XNGP 4.0系統將接管干預次數降至每千公里0.23次,挑戰全球安全標準。

中國大陸汽車產業正從「製造基地」向「技術策源地」轉型,不僅能提供關鍵零組件,也具備制定智能電動車全球標準的實力。未來五年,全球車市競爭節奏與技術規格,恐將越來越多地以中國大陸市場為標準制定中心,形成自主技術、全球佈局與標準引領的走向。